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浅论陈衡哲的女性观

发布时间:2020-09-25 18:48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无疑发源于“五四”时期,中国的女作家们受西方妇女运动的影响,女性意识逐渐觉醒。陈衡哲作为西方女性主义的最初借鉴者,并曾在旧时代里感同身受过旧思想、旧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与压迫,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女性理论。虽然仍处在一个初步觉醒的阶段,但她的女性观的拓荒价值及超前性和预见性是值得肯定的。本课题旨在对其女性观进行探讨,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去蔽”,还原一个被文学史遗忘的陈衡哲。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陈衡哲女性观的具体内容。主要从女子教育观念、女性职业观念、女性婚恋观念三个方面论述。陈衡哲认为,女子教育观应从多方面、多领域开展,具体说来,包括改良女子体育、人文教育、职业教育、人格教育、贤妻良母教育五个方面;陈衡哲先进的女性职业观主要从家庭职业和社会职业进行探讨,其中,对母职的提倡和解决家庭职业和社会职业的冲突是本章论述的重点;陈衡哲的婚恋观念则主要从五个方面研究:关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离婚与再婚自由,寡妇再嫁问题,两性间单位性道德标准,女子独身问题。 第二部分探究陈衡哲女性观形成的原因。陈衡哲的女性观得以形成不仅是建立在早期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学说与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又与陈衡哲个人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部分通过分析陈衡哲女性观的意义和局限,达到对陈衡哲的女性观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的目的。陈衡哲的女性观的本质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现女性同男性是同样的人,也就是自我个体的发现,要求性别平等,争取“为人”的权利;二是发现女性和男性是不同的人,女性与男性有性别差异,要注意到“为女”的责任。总结起来就是强调女性“为人”与“为女”双重角色的理想统一。对陈衡哲女性观价值的考察主要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比较。历史角度呈现出拓荒性和女性本位立场,现代角度则表现出超前性和预见性。陈衡哲女性观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陈衡哲的中西文化背景,使她不断陷入“传统”与“反传统”的纠结矛盾中。另外,她所信奉的女性主义观点,具有鲜明的人格主义倾向,带有浓厚的民主理想色彩,对于大多数还受奴役的妇女来说,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陈衡哲女性观的基本内容
    (一) 女子教育观念
        1. 康健身体的锻炼
        2. 才识学的训练
        3. 坚贞人格的培养
        4. 合适职业的选择
        5. 女性职责的担当
    (二) 女性职业观念
        1. 家庭职业
        2. 社会职业
        3. 家庭职业与社会职业的冲突
    (三) 女性婚恋观念
        1.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2. 离婚与再婚的自由
        3. 寡妇再嫁问题
        4. 两性间单位性道德标准
        5. 女子独身问题
二、 陈衡哲女性观形成的原因
    (一) 早期西方女性主义学说的借鉴
        1.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两性平等和女性理性思想
        2. 爱伦凯的家庭和母职理论
    (二) 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融合
    (三) 和谐家庭婚姻生活的蕴育
三、 陈衡哲女性观的意义和局限
    (一) 陈衡哲女性观的本质
        1. 妇女也是人——自我个体的发现
        2. 女性和男性是不同的人——性别差异的承认
    (二) 陈衡哲女性观的价值
        1. 历史角度:拓荒性和女性本位立场
        2. 现代角度:超前性和预见性
    (三) 陈衡哲女性观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盛英;略论陈衡哲的妇女观[J];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01期

2 张国义;;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独身论试探[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2期

3 畅引婷;中国近代知识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J];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03期

4 谢水湘,陈文联;五四时期先进分子女权观的演变[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5 陈伍莲;陈衡哲与胡适的毕生情谊[J];民国春秋;2000年04期

6 余华林;;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析[J];人文杂志;2007年03期

7 梁景和;;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论纲——以婚姻、家庭、女性、性伦为中心[J];人文杂志;2009年04期

8 杜方智;胡适与陈衡哲[J];书屋;2003年02期

9 李忠康;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想论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本文编号:2826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26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1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