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形式走向政治——詹姆逊文艺“政治阐释学”的路径
本文关键词:从文本形式走向政治——詹姆逊文艺“政治阐释学”的路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詹姆逊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在形式"具有对"政治无意识"的意识形态遏制作用,文艺阐释学应该采取由文本形式去揭示文艺的政治、社会、历史内涵的阐释路径,既要揭示出文本形式所遮蔽的历史真实或政治欲望,又要阐明审美形式进行意识形态遏制的运行机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文论的有机整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的当代发展。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文艺阐释学 内在形式 政治无意识
【基金】: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文化批评的文本政治学”(项目编号CX09B-038R)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的开篇即说:“本书将论证对文学文本进行政治阐释的优越性。它不把政治视角当作某种补充方法,不将其作为当下流行的其他阐释方法——精神分析或神话批评的、文体的、伦理的、结构的方法——的选择性辅助,而是作为一切阅读和一切阐释的绝对视域。”[1]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李金辉;结构与历史的辨证——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3 李胜清;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段吉方;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周立;试析服装的象征性[J];包装工程;2002年06期
6 马友平;本雅明的“灵韵”(aura)理论与现代艺术思想[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7 西元,雪冰;“文革反思”写作中的存在主义影响——刘震云长篇小说的政治-历史阐释[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1期
8 李世涛;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问题——詹姆逊与中国现代性道路的选择[J];东南学术;2005年05期
9 李广仓;论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批评理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杨玉成,王春燕;本雅明论艺术现代性及其现代性社会理论之建构[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农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陈越;;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吴宓的道德批评模式的现代价值——兼论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4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5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6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周志雄;中国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于林立;媒介性:后现代艺术的存在[D];山东大学;2005年
9 沈t ;南朝陵墓雕刻造型风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10 李_";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金罗;人类命运的探索者[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尹洪兰;太极拳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文记;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赵文;从总体性思辨到症状阅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6 张大为;存在与语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洪伟;东晋门阀政治与东晋玄言诗[D];湘潭大学;2002年
8 曾艳平;女性书写与女性自传[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爱香;论艾特玛托夫创作中的人道主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夏燕;论电影艺术接受的审美规律[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强;;形式的辩证批评——詹姆逊“内在形式”理论评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胡家祥;感情共鸣与艺术形式[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3 李世涛;;重新阐释文艺的社会之维——詹姆逊文艺阐释学的目标与特点[J];艺术百家;2009年05期
4 孙绍振;;论文学形式的规范功能[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5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邱建国;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7 杨瑞芳;;诗歌语言的智性建构[J];集宁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8 肖琦;朱胜果;;浅论诗歌翻译的难点[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9 权娜;;论波斯彼洛夫的“意识形态本性论”[J];青年文学家;2009年12期
10 胡家祥;感情共鸣与艺术形式[J];学术论坛;1990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解芳;本体追问与精神突围[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长利;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抗抗;汉字在作家语言创作中的功能[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从文本形式走向政治——詹姆逊文艺“政治阐释学”的路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3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