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人物品评与六朝文学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09:09
   本文以人物品评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的影响为研究中心,分四部分展开,分别探讨六朝时期人物品评的发展演变轨迹,以及个体自觉在这一过程中的发展,文学创作才能在人物品评中的突显及文学品评的兴起,人物品评对于文学理论批评形式、思维方式、主要内容,以及"人化"批评术语的形成与运用的影响。人物品评这一社会活动贯穿汉魏六朝,然而在不同时期,品藻人物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讲,人物品评经历了从汉末重视儒家传统道德规范,到魏初重视个人政治才能,再到正始之后偏重人物的才情风貌的发展演变轨迹。品评重点的演变也标志着人物品评逐渐从政治性的人才选拔活动而变为审美性的品藻活动,同时它也体现了汉魏六朝时期个体自觉的发展。审美性人物品评将人物的才情风貌提到了重要位置,而在与主体相关的各种才能中,文学写作能力又成为品评的重中之重。时人对于文学写作能力的重视与这一时期文学地位与价值被重新认识,以及"以文取人"的用人政策的盛行有很大关系。审美性人物品评不仅引起了人们对于文学写作才能的重视,而且它逐渐将文学纳入品评范围之中。随着审美意识的觉醒以及审美水平的提高,人物品评有扩大化趋势,这表现在除人物之外,自然与艺术也成为时人品藻的重要对象。在对人物、自然、艺术进行品评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三者在美的本质上的相通性有了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人物品评、自然品评和艺术品评实现了互相沟通。艺术既已纳入品评范围,文学又是重要的艺术形式,因此即兴式的文学品评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也是六朝文学自觉发展的一个表现。人物品评无疑影响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六朝文学批评的方方面面都有人物品评影响的痕迹。首先,六朝文学批评总体面貌的形成与人物品评有很大关系。就批评方式而言,人物品评的品鉴方式被文学批评家所借鉴,从而形成了品第与品题相结合的文学批评范式。就批评思维而言,与人物品评比拟摹象的方法类似,文学批评多采用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和形象譬喻的艺术传达方式。另外,与人物品评的演变倾向相吻合,六朝文学批评的着眼点也已超越文学的教化德性而更为关注对于文学的本体认识。其次,六朝文学"人化文评"的倾向性的形成也深受人物品评影响。这一时期文学批评不仅借人体结构、人事活动来比附文体结构,说明文学义理,而且从人物气质性情、属性特点中挖掘适用于文学批评的美学范畴。显然,人物品评对于人物主体性,尤其是具有美学意蕴的才情风貌的发掘是"人化文评"得以全面展开的重要条件。同时,审美性人物品评的品藻范畴被文学批评所移植、引申,从而形成了一批"人化"文学批评术语。最后,六朝文学批评作家作品论与文体论中的部分理论与人物识鉴理论有吻合之处。就作家作品论而言,评论作家作品与品评人物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人物品评中的对象优劣论在作家作品论中也发展成为作家优劣论。另外,文学批评中的才略批评也深受人物识鉴中才性理论的影响。就文体论而言,六朝文体辨析的兴起与注重考核名位、料才核能的选拔人才思想有密切关系,而文体写作"能之者偏"与人伦识鉴"才有偏达"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虽着力探讨人物品评对于六朝文学批评的影响,然而并不是说六朝文论的形成与发展仅与人物品评相关。六朝文学批评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人物品评仅为其中之一端。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人物品评与六朝文论之间的关系,以说明中国古代文论具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人物品评的发展演变及个体自觉的发展
    第一节 汉末六朝人物品评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从人物品评的发展流变看个体自觉的发展
第二章 人物品评与"文学的自觉"
    第一节 人物品评中的重文倾向
    第二节 人物品评的扩展及文学品评的出现
第三章 文学批评范式与"人化文评"
    第一节 人物品评与文学批评范式
    第二节 人物品评与"人化文评"
第四章 人物品评与作家批评、文体研究
    第一节 人物品评与作家批评
    第二节 人物品评与文体研究
余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德凯;;论人物品评与六朝诗文思想结合的原因[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阳清;;《论语》人物品评的双重范式[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汪泓;;中国古代人物品评中的“典型”批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张勇;《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唯美倾向[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万久富;魏晋人物品评的语言特色[J];修辞学习;2001年06期

6 赵春宁;论《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两极思维模式[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7 彭昊;;论《世说新语》人物品评中的“神人”形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8 彭昊;;《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儒学渊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邓心强;;论人物品评与魏晋六朝文学批评[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刘平;;品评之风的流变及审美取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玲芳;人物品评与六朝文学批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曹亚平;东汉中后期品评人物风气之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发;汉魏六朝墓志人物品评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牛嘉贺;《人物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红玲;六朝士族生活方式与文学[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6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36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d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