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会心”:中国古代诗学审美创造论

发布时间:2020-10-11 06:51
   “会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术语,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文论)不可或缺的理论范畴。它所涉及领域涵盖了文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论思想不仅在我国传统思想和文论中不可或缺,而且对建构中国文论体系,对当下文学创作、文学阅读活动,均有其指导、借鉴意义。 首先,“会心”作为中国古代诗学审美创造论,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层民族沃土之花,在绵延亘古、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并不断发展完善,为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会心”作为中国古代诗学审美创造论,主要体现在创作(文学创作)、二度创作(文学接受)两个方面。 一方面,文学创作就是一个审美创造的过程。在文学创作理论中,“会心”表现为创作主体——人之“心”与创作客体——物之“心”的相互感应与契合。它不仅与文学创作的审美发生有着直接关系,而且重视文学创作中审美的直觉体验,追求创作的自然天成,以及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质,主张情景交融,是作为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而存在的。 另一方面,文学接受的本质也在于创造。在文学接受理论中,“会心”表现为“心”与“心”之间的会合,既涉及接受者之“心”与创作者之“心”的心灵感应,也是接受主体间的审美心理互动。它在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中得到展现,其思想也与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知音鉴赏”、“以意逆志”、“诗无达诂”等批评观念或者批评方法相融通。
【学位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会心”的文化生成
    第一节 “会心”的审美历程
        一、“会心”释
        二、“会心”的审美历程
    第二节 “会心”的文化渊源
        一、“天人合一”的思维传统与古代宇宙创生论
        二、“会心”与儒释道文化
第二章 “会心”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 “应目会心”:文学创作的审美发生
        一、心物交感——“目亦同应,心亦俱会”的审美心理
        二、神与物游——“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审美体验
    第二节 “即景会心”: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
        一、自然英旨
        二、无迹可求
第三章 “会心”与文学接受
    第一节 “会心者”:知音鉴赏的审美理想
        一、情趣相得
        二、审美共鸣
    第二节 “以心会心”:古今同一的审美追求
        一、以意逆志
        二、去意尚味
    第三节 “各有会心”:诗无达诂的审美体验
        一、见仁见智
        二、文本误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正天;中国古代诗学的“诗本体论”——中国古代诗学札记之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2 吴素贞;;读者期待视域中的《嘉莉妹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3 刘秀丽;从玛蒂尔德的悲剧内涵谈文学接受效果[J];美与时代;2004年02期

4 刘波;尹丽;;波德莱尔作品汉译回顾[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宁宇;;清代《诗经》的文学接受成就[J];泰山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冯利华;;期待视野:明清小说理论的文学接受意识[J];天府新论;2010年01期

7 王茜;;文学的接受心理分析[J];作家;2010年18期

8 邓新华;观诗、用诗与说诗——先秦时期文学接受的三种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9 徐峰;;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的真实[J];文学教育(上);2007年10期

10 彭梅芳;;初盛唐文艺审美趋向——以刘希夷诗歌的接受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洪川;“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D];四川大学;2003年

2 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3 邓伟龙;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长利;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闫雪莹;亡宋北解流人诗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程绍华;中西现代作家创作的色彩观照与读者接受[D];吉林大学;2009年

8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玲;“会心”:中国古代诗学审美创造论[D];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

2 梁飞斐;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接受现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杨;网络视域下的文学接受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梁冬梅;文学接受领域里的“时代宠儿”[D];吉林大学;2006年

5 于娟;论文学接受中的诗性对话[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6 杨丹;论计算机技术对文学接受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涂慧;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鹏飞;中国古代诗学兴象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肖严;穆旦与传统[D];西南大学;2006年

10 黄小灵;论交互主体性思维视域下的文学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6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36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6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