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
发布时间:2020-10-12 20:57
本论文以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中涉及性别问题的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史料及政策文献,讨论自1941年至1947年延安文学中的性别书写。 《解放日报》早期文艺栏及“文艺版”发表的作品,对现实性别问题有着积极的参与意识。在创作意图上,有的对女性的艰难境遇表达了同情,有的对不公正的婚姻方式进行了批判,有的意在歌颂新政权下两性秩序的改观,有的则只是比较客观的记录与叙述;在性别立场上,有些作家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有些作家虽然没有性别姿态的流露,却也表达了对性别问题的积极关注,也有作家在潜意识中还保留着陈旧的性别观念。这一时期《解放日报》刊载的文学创作对现实性别问题有着普遍而具体的观照,性别书写多彩纷呈,在性别意识与性别姿态上亦保留着相对真实的多样面貌,特别是一批作家针对延安性别秩序中某些弊病所进行的文学书写,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对女性境遇的人文关怀。 《解放日报》创办初期,正值张闻天主持文教宣传工作,延安知识分子得到了足够的尊重,拥有当时条件下良好的生活和创作环境。1940年《解放日报》连续发表的几篇社论,明确表达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以及欢迎知识分子的热情。由于性别问题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特别关系,这一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艺环境为《解放日报》前期性别书写繁荣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丁玲的编辑思想也对性别书写在延安文学中的凸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941年底至1942年初由丁玲筹划发起的杂文热潮,为具有较强性别批判意识作品的破土而出提供了适合的气候,《解放日报·文艺》成为延安以文学形式表达性别诉求的重要平台。另外,《解放日报》发表的一系列社论、理论文章和杂文显示,“妇女解放”思想与此时号召全民抗战的民族主义结成了坚实的同盟;作为延安主流政治思想的阶级论也对“妇女解放”思想进行了整合。多重思想观念的杂糅为“妇女解放”在延安取得合法地位提供了帮助。但是,它们之间亦互相牵制、消解,女性诉求常为处于强势地位的民族、阶级思想改写或遮蔽。与此同时,作家不同的性别意识、性别姿态也带来了文学创作中性别书写的多样化。 延安性别书写的多元局面并没有得到充分拓展,而是很快于1942年春夏之交戛然而止。本文通过对延安整风中丁玲检讨过程的分析发现:在极端的政治功利主义之下,性别诉求难以与阶级、革命话语实现同向发展;合理的性别诉求难敌阶级话语的强力;对丁玲的批判标志着《解放日报·文艺》多元化性别意识表达的终结。在整肃运动中,丁玲与王实味的不同命运也揭示了性别议题在延安的尴尬处境,表面上轰轰烈烈进行的“妇女解放”实则是“天塌不下来”前提下戴着镣铐的舞蹈。 随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延安文艺创作方向的规定以及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政策的调整,延安文学创作中的性别书写出现了根本的转向:对文艺创作无产阶级化的特别强调,限制了其中性别表达的空间;妇女工作政策为维护稳定、缓和矛盾而进行的调整,改变了延安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视角。从具体创作看,被延安立为典型的赵树理的文学创作虽然表面上反映了边区青年的婚姻自由,但其中隐藏着的陈旧性别意识和歌颂新政权优越性的主要创作意图,削弱了其对延安性别问题的观照;一批以女性翻身或女性抗战为主题的作品,在叙事过程中以民族独立、阶级翻身替换了女性的自觉,使之呈现出被动的语态;母性叙事建构了新型的母子关系以取代自然的血缘,亲生子女在叙事过程中的缺席以及母性认定及权利的缺失,意味着女性基本诉求的变形和遮敝。 综上所述,政治功利目的使《解放日报》文学创作中的性别书写发生了骤变——早期文艺栏及“文艺版”中张扬性别意识的多元书写为延安整肃后栖身于阶级、革命话语并不断被遮蔽、改写的伪性别书写所取代。《解放日报》性别书写的流变,实际上是自十九世纪末提出的妇女解放思想经历了发展、成熟之后,在政治强力的干预下被纳入到阶级、革命话语体系的缩影。它不仅为我们理解“妇女解放”之走向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同时也从性别的侧面映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尊崇个人、张扬个性的思想潮流在政治的强压之下面临着怎样的际遇。另外,对于1949年之后27年里文学创作中男女两性性别特质模糊不清,以两性的同化替换男女的平等,“铁姑娘”形象充斥作品等现象,借助有关1940年代延安文学创作中性别书写的研究,可以追寻到其产生的原因及思想源起。因此,从《解放日报》这一窗口重新审视延安文学的风风雨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寻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的秘密。
【学位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相关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重点难点及基本思路
第一章 《解放日报》中现实性别问题的文学呈现
第一节 受难的母亲:延安的生育与保育
1.1.1 残酷生育现实的文学再现
1.1.2 生母还是养母:《孩子》所展露的艰难抉择
1.1.3 被摧残的母性
1.1.4 "救救母亲!"
第二节 光环不再的"革命婚姻"
1.2.1 对"上层路线"的反思
1.2.2 边区婚姻中的女性命运
1.2.3 革命理想与婚姻琐事
第三节 有待改造的家庭
1.3.1 "公家人"的喜新厌旧
1.3.2 被改造的家庭关系
1.3.3 被遮蔽的女性家庭需求
小结
第二章 多重思想观念的杂糅与文学中的性别叙事
第一节 张闻天主持推行的宽松文艺政策
第二节 丁玲编辑思想与延安性别书写平台
2.2.1 丁玲与《解放日报·文艺》的繁荣
2.2.2 短暂而悲壮的"杂文热"
2.2.3 "横向移动"的性别意识表达
第三节 民族主义、阶级思想与性别观念的杂糅
2.3.1 面对妇女问题的多种思路
2.3.2 几部小说中的性别叙事
第四节 作家的性别意识与写作中的性别姿态
2.4.1 舒群和周立波作品中性别意识的流露
2.4.2 丁玲笔下女性的自觉
2.4.3 萧军"两论"的性别姿态
小结
第三章 延安性别书写的转折:文艺整风与作家命运
第一节 丁玲的转变:从"文艺家"到"政治家"
3.1.1 文艺界整风与批判的靶子
3.1.2 丁玲的检讨与女性立场的放弃
第二节 政治议题与性别议题及两个作家的不同命运
3.2.1 王实味:悲剧人生
3.2.2 丁玲:幸也不幸
小结
第四章 延安文艺的转向与性别书写的困窘
第一节 被改造的文艺与妇女工作政策的转向
4.1.1 "工农兵""大众化"的方针指引
4.1.2 延安妇女工作政策的转向
第二节 赵树理笔下的"婚姻自由"与陈旧性别观念的回归
4.2.1 赵树理的小说及其人物塑造
4.2.2 "岳冬至案"文学重述中的遗憾
第三节 文学书写中的妇女"翻身"与"抗战"
4.3.1 《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灾难的明天》
4.3.2 《荷花淀》
第四节 母性叙事模式的转变
4.4.1 意识形态化的母子关系
4.4.2 血缘关系的缺席
4.4.3 母性的重新认定与权利的缺失
小结
结论
一
二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38269
【学位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相关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重点难点及基本思路
第一章 《解放日报》中现实性别问题的文学呈现
第一节 受难的母亲:延安的生育与保育
1.1.1 残酷生育现实的文学再现
1.1.2 生母还是养母:《孩子》所展露的艰难抉择
1.1.3 被摧残的母性
1.1.4 "救救母亲!"
第二节 光环不再的"革命婚姻"
1.2.1 对"上层路线"的反思
1.2.2 边区婚姻中的女性命运
1.2.3 革命理想与婚姻琐事
第三节 有待改造的家庭
1.3.1 "公家人"的喜新厌旧
1.3.2 被改造的家庭关系
1.3.3 被遮蔽的女性家庭需求
小结
第二章 多重思想观念的杂糅与文学中的性别叙事
第一节 张闻天主持推行的宽松文艺政策
第二节 丁玲编辑思想与延安性别书写平台
2.2.1 丁玲与《解放日报·文艺》的繁荣
2.2.2 短暂而悲壮的"杂文热"
2.2.3 "横向移动"的性别意识表达
第三节 民族主义、阶级思想与性别观念的杂糅
2.3.1 面对妇女问题的多种思路
2.3.2 几部小说中的性别叙事
第四节 作家的性别意识与写作中的性别姿态
2.4.1 舒群和周立波作品中性别意识的流露
2.4.2 丁玲笔下女性的自觉
2.4.3 萧军"两论"的性别姿态
小结
第三章 延安性别书写的转折:文艺整风与作家命运
第一节 丁玲的转变:从"文艺家"到"政治家"
3.1.1 文艺界整风与批判的靶子
3.1.2 丁玲的检讨与女性立场的放弃
第二节 政治议题与性别议题及两个作家的不同命运
3.2.1 王实味:悲剧人生
3.2.2 丁玲:幸也不幸
小结
第四章 延安文艺的转向与性别书写的困窘
第一节 被改造的文艺与妇女工作政策的转向
4.1.1 "工农兵""大众化"的方针指引
4.1.2 延安妇女工作政策的转向
第二节 赵树理笔下的"婚姻自由"与陈旧性别观念的回归
4.2.1 赵树理的小说及其人物塑造
4.2.2 "岳冬至案"文学重述中的遗憾
第三节 文学书写中的妇女"翻身"与"抗战"
4.3.1 《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灾难的明天》
4.3.2 《荷花淀》
第四节 母性叙事模式的转变
4.4.1 意识形态化的母子关系
4.4.2 血缘关系的缺席
4.4.3 母性的重新认定与权利的缺失
小结
结论
一
二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仲佳;;艰难的“脱胎换骨”——丁玲《关于〈在医院中〉》(草稿)及周边文本的细读[J];晋阳学刊;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卫东;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D];浙江大学;2004年
2 韩晓芹;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与现代文学的转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8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38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