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蛇巫形象”探源《山海经》的原属文化系统

发布时间:2020-10-28 13:24
   在先秦奇书《山海经》中,有一类突出的形象,即通过与蛇的各种形式的接触来进行神职活动的“巫”的形象,笔者命名其为“蛇巫形象”。这类形象在《山海经》中表现出的类型化与模式固定化的特质使它在书中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系统。“蛇巫形象”对于《山海经》有着初始性、共生性、唯一性与支撑性的独特意义,是《山海经》一书中的代表符号。所以,基于“蛇巫形象”与《山海经》的关系,本文将以此形象为线索,进而探究《山海经》中的某些特殊文化从何而来。目前,学界对这一形象已有所研究,涉及该形象的不同方面。本文意在从“正名”开始,对该形象进行文化内涵上的系统研究。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三章属于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包括“蛇巫形象”概观及文化内涵的探讨,将以文本细读为基础,注重分类和对比。第二部分是第四章,由“蛇巫形象”探讨《山海经》有关原属文化系统,这一部分注重采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分析。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对“蛇巫形象”进行概观介绍。首先根据它们与蛇有着不同形式的接触,并同蛇一起构成一个形象整体的特征,对此形象给予概念上的命名并分析其形象特点。其次,对“蛇巫形象”在《山海经》中的三个分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二章主要分析“蛇巫形象”的文化内涵。首先,从“蛇”之于“巫”的功用体现方面入手,分析“蛇”与“巫”各种接触形式的不同含义及“蛇”的颜色之谜。进而分别从神话角色和社会角色两方面入手,研究该形象“蛇巫”一体的角色定位。 第三章主要承担过渡作用,着重分析“蛇巫形象”对于《山海经》一书的专属意义。此专属意义表现在初始性、共生性、唯一性、支撑性四个方面。基于这四方面意义,对“蛇巫形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成为探源《山海经》独特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和出土物证的“互证”,来探源“蛇巫形象”及其代表的《山海经》中的独特文化从何而来。首先,介绍与“蛇巫形象”有关的出土物证的概况,并从出土地点和特殊用途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与“蛇巫形象”有关的文化因素,在庞杂的文化面貌中区分该形象中的“核心文化”与“外来文化”。总结“蛇巫形象”及相关文化以河南周边为文化中心,并沿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长江流域两线传播的路径。最后总结该形象及《山海经》一书与夏、商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品格,兼论及《山海经》流传与隐没的状况。 小结一部分主要集中重申本文较重要的观点和思维线索,加深对论题的论述。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206.2
【部分图文】:

神人,和图,墓葬,中共


和图 10 的中的“神人”形象无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舒宪;“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山海经·荒经》的观念背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王厚宇;考古资料中的蛇和相关神怪[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02期

3 王宁;《海经》的作者及记述的地理与时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05期

4 金荣权;《山海经》作者应为巴蜀人[J];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孙致中;;《山海经》的作者及著作时代[J];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01期

6 宋志玛;;谈《山海经》中的蛇形象[J];衡水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梁云;;从秦文化的转型看考古学文化的突变现象[J];华夏考古;2007年03期

8 胡远鹏,竹野忠生;论《山海经》的非神话性[J];淮阴师专学报;1996年04期

9 冯光生;;珍奇的“夏后开得乐图”[J];江汉考古;1983年01期

10 黄锡全;“大武辟兵”浅析[J];江汉考古;198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白春霞;战国秦汉时期龙蛇信仰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永明;《山海经》中的“尸”文化[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60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60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d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