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行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9 15:31
行状产生于汉初,定型于南朝。南朝行状标志着行状的成熟,任昉的创作则奠定了行状文体的基本体式和规范,《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被选录入《文选》作为行状的范文。南朝是行状文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行状发展史上具有阶段性特征。 首先,从汉初到南朝,行状的文体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提供备选人的基本材料发展为议谥、述德或为亡者立碑、作传提供原始材料,南朝行状已与汉初的行状有着实质性的不同。行状是杂传的一种,既具有杂传的一般文体特征,如采用纪传体的篇章结构,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体特征,如叙事的特殊“真实性”、议论的主观性。 其次,行状由其文体功能决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南朝行状与祭礼密切联系,它的文体功能渗透着儒家礼仪的影响和制约,是礼的外在表现。南朝行状还是人们留名万世的心理需求的反映。可以说,南朝行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信仰、价值观念。 再次,受南朝美文学思潮的席卷,南朝行状极度追求语言的藻饰、对仗,大量使用典故、修辞手法,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状主的选择上,由尚武向崇文转变,状主的身份也有所拓展,僧尼进入关注视野;在人物刻画方面结合当时的时代风尚,不仅详细记录人物的生平行迹,还注意到人物的精神风貌,学识修养等。 南朝行状是行状发展的关键时期,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全面系统地考察南朝文学的发展全貌,应该把南朝行状纳入关注视野。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朝行状的文体功能和特征
第一节 行状的缘起
第二节 文体功能的确立与拓展
一 述德与议谥
二 为墓志铭、史传提供原始材料
第三节 南朝行状的文体特征
一 纪传体的篇章结构
二 叙事的特殊“真实性”
三 议论的主观性
第二章 南朝行状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行状与祭礼
第二节 生命价值观的体现
第三章 南朝行状的文学性
第一节 骈俪特色
一 隶事用典
二 语言特色
三 骈中运散
第二节 状主风采
一 由尚武向崇文转变
二 状主身份的拓展
三 风神仪态的刻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1103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朝行状的文体功能和特征
第一节 行状的缘起
第二节 文体功能的确立与拓展
一 述德与议谥
二 为墓志铭、史传提供原始材料
第三节 南朝行状的文体特征
一 纪传体的篇章结构
二 叙事的特殊“真实性”
三 议论的主观性
第二章 南朝行状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行状与祭礼
第二节 生命价值观的体现
第三章 南朝行状的文学性
第一节 骈俪特色
一 隶事用典
二 语言特色
三 骈中运散
第二节 状主风采
一 由尚武向崇文转变
二 状主身份的拓展
三 风神仪态的刻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华峰;;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邓心强;;论人物品评与魏晋六朝文学创作[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杨志刚;汉代礼制和文化略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4 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5 俞樟华,林怡;论宋代三大长篇行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霍旭东;;谈《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J];临沂师专学报;1988年03期
7 李乃龙;;《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考析——兼论“行状”的文体特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徐国荣;先唐诔文的职能变迁[J];文学遗产;2000年05期
9 刘涛;;南朝传状文撰作析论[J];文艺评论;2011年02期
10 李小树;邹绍荣;;留名心理驱动下的汉晋树碑之风与史传写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赛;任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章艳丽;沈约文学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盖翠杰;行状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伟娜;任昉诗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柳;行状文文体及宋前行状文考述[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1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61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