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分化的时候,它没有跟随主流文学转向为革命服务,而是继续坚持五四启蒙思想,追求思想独立和艺术本位,成为自由主义思潮裹挟下重要的文学社团。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月派曾遭到歧视,被误读或被遮蔽。今日重新审视新月派,选取文学观念作为切入口,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构成文学流派的诸要素中,文学观念是最核心的,它决定了一个文学流派的艺术风格和组织活动,更决定了对它的定性定位。但研究新月派文学观念的现实困境是显然的,因为新月派不是一个组织严密、活动紧凑、主张一致的流派,其文学观念既体现在繁杂异样的理论主张与文学批评中,也隐含在风格多变的创作实践乃至文学翻译中。如果只抓住其中某一层面来定位其文学观念,很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也是目前学界对其文学观念定性仍存争议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综合观照新月派的文学理论与实践,才可能合理定义其文学观念。 新月派在理论与批评上,一方面以梁实秋为代表,主张文学表现人性,服从于规范和均衡的尺度,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以徐志摩为代表,主张文学表现灵感,书写生命和自然的美,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新月派在创作和翻译中,更有着“为艺术”和“为人生”的多种色调,从浪漫的自我写真到古典的形式美追求,再到现代的心理探幽,不同的诗学形态恰恰彰显了新月派“自由”的思想内核。在继承中外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新月派追求古今同梦、中西融合。所以,尽管它与左翼文学曾经发生交锋,但同样推动了新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有益于现代文学从他律走向自律。同时,透过新月派的文学观,我们还可以看到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有文化守成的民族意识,也有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怀。他们身上虽然有着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纠结,但又不乏责任担当与包容稳健的人文精神,这对当下抵制物质主义和科技主义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本论文主要站在跨文化的视角,综合运用文学、社会学和翻译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文体从不同的话语层面综合研究新月派的文学观念。具体内容为: 第一章研究新月派生成的历史语境。新月派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与文化艺术综合发展的结果。首先,晚清至五四的思想启蒙为它奠定了民主平等、民族爱国的思想基础。其次,自由主义思潮为它提供了个性自由、思想独立的精神范式。再次是新人文主义为新月派古典主义文学主张提供了理论资源。最后是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为新月派将人生与艺术、启蒙与审美并举的文学追求夯实基础。本章主要表明:现代化诉求是新月派生成的内在动力,新月派文学是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的产物。 第二章研究新月派文艺观念的发展脉络。新月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文学主张与实践,体现出比较复杂的思想内涵。第一阶段是新月派身为清华学子的新月派成员,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追求自由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文艺。第二阶段是创办《诗镌》和《剧刊》的时期,新月派主张接续古今、融合中西的文艺,尤其重视古典主义的诗学追求。第三阶段是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时期,他们提倡“健康”与“尊严”的文艺,与左翼文学笔战,为人权和法治呐喊。第四阶段是创办《诗刊》和《学文》时期,他们要求回归艺术本体、思想醇正、风格多样,甚至转向现代主义。本章重在厘清新月派文学观念的变化历程,并对其起始阶段作了新的界定。 第三章研究新月派基本文学观念。新月派没有贯穿始终、完全统一的文学主张,但不乏颇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学观,它们包括:文学表现“普遍固定之人性”,理性是“最高的节制机关”,美是“美的灵魂”附丽于“美的形体”,“诗人总得有天才”,“人生与艺术相连”等。这些观点容纳了新月派对文学最基本的看法,即便有矛盾之处,也从另一层面体现了新月派兼容并包、稳健理性的文学观。 第四章研究新月诗歌规范与自由的消长。新月诗派的出现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了纠正早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诗味不足的弊病,新月诗派在借鉴西洋律体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格律化主张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为白话诗歌建立了新的范式。但格律诗主张并非新月派诗学理念的全部。从早期对浪漫主义诗歌情有独钟到后期溢出格律的规范回归自由体,乃至其创作与理论出现偏差,无不证明新月诗学一直存在规范与自由的吊诡,此消彼长,互相更迭。只有让新诗成为“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才是他们共同的、永恒不变的目标。本章主要探讨新月派中西诗艺融合观,新格律诗理论和疏离规范的审美超越。 第五章研究新月散文的“性灵”追求与“自由”言说。新月派散文一方面以徐志摩、朱湘、储安平等为代表,重视性灵书写,歌咏生命和自然;另一方面以梁实秋、胡适、罗隆基等为代表,标举“人性”和“自由”、吁求法治和民主。其中,抒情散文具有晚明性灵文学和英美随笔的余韵,体现了中国传统名士文化和西方绅士文化的交融。论辩散文则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长于说理、纵横捭阖的传统,彰显了儒家文化滋养下的士大夫责任意识,和西方文化影响下公共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尤其是“为人权”的政论散文和反对“阶级性”的文艺散文凸显了他们强烈的自由理念,为现代散文增添了“力与思”的另一种色调。本章先后论述信仰生命与自然的叙事抒情散文、任意而谈与笔战鲁迅的文艺散文、呼吁人权与法治的“论政风”。 第六章研究新月戏剧与小说对古典主义的执守与超越。戏剧是新月派聚合的契机。本着复兴中华文化的初衷,新月派发动了国剧运动,逆潮流提出整理和发扬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并在适当参考西洋剧的基础上,建构了现代戏剧的“写意说”、“程式说”和“综合艺术说”。新月派尤其推崇写意的艺术和纯粹的艺术,倡导新剧以艺术和趣味为旨归,戏剧家要让理智和情感、艺术良心和道德良心平衡发展,显示了古典主义美学追求。余上沅的理论、丁西林的创作均堪称典范。但新月戏剧也内存异调,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唯美剧、陈楚淮的象征剧均显示了多元的美学追求。新月派小说在理论上没有系统的阐述,但有着不容忽视的创作实绩。沈从文、凌叔华等的独特贡献曾被遮蔽,或被误认为只属于京派。其实,他们首先是新月派,然后才是京派。新月小说重视人文关怀、追求温柔敦厚、和谐优美的审美与价值取向,也显示了古典而浪漫的美学品性,并直接影响京派小说。 第七章研究唯美与实用并举的新月翻译。作为以英美留学生为主体的文学流派,新月派在翻译方面显示了特别的优势,翻译也成为其文学活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新月派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的文学观念。他们一方面强调翻译选材的艺术性和经典性,另一方面又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他们重新诠释“信达雅”翻译标准,并补充了“人性”作为文学翻译的标杆;他们明确主张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反对“硬译”和曲译,并因为翻译理论再次与鲁迅短兵相接。新月派翻译不但为新文学提供了异质文本,而且促进了中外文学的互动,反映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观。本章主要研究翻译诗学视域下新月派的理论与批评、新月派翻译实践中的文学观、新月派翻译与异质文化互动。 结语主要重估新月派及其影响下的自由主义文学。显然,自由主义文学以人性为基石,以艺术为本位,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现代性;同时,积极参与现代社会制度的建设,敢于质疑和反抗威权政治,显示了历史的进步性。但它以上层精英知识分子的“理”与“趣”为标尺,脱离底层民众的现实生活,忽略社会革命的现实诉求,并且始终处在浪漫精神追求与理性思想原则的矛盾纠葛中,也凸显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反思新月派的现代性和人文精神,如果说,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启蒙规划,那么研究新月派的意义就在于为当下的现代性建设提供理论启示。新月派尊重生命和张扬人性,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人文思想,对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持建构性认同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适性。总之,新月派文学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以自由主义为精魂,集古典、浪漫与现代于一体,构成现代文学的独特景观。
【学位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6;I209
【文章目录】: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月派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五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新月派生成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的思想启蒙
第二节 近现代的自由主义思潮
第三节 新人文主义传入中国
第四节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第二章 新月派文艺观念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清华学子追求自由独立、民族国家的文艺
第二节 新月社主张接续古今、融合中西的文艺
第三节 《新月》提倡“健康”与“尊严”的文艺
第四节 《诗刊》《学文》淡化功利、回归艺术本体
第三章 新月派基本文学观
第一节 文学表现“普遍固定之人性”
第二节 理性是“最高的节制机关”
第三节 美是“美的灵魂”附丽于“美的形体”
第四节 “诗人总得有天才”
第五节 “人生与艺术相连”
第四章 新月诗歌:规范与自由的消长
第一节 中西诗艺融合观
第二节 新格律诗理论
第三节 疏离规范的审美超越
第五章 新月散文:“性灵”追求与“自由”言说
第一节 信仰生命与自然
第二节 任意而谈与笔战鲁迅
第三节 呼吁人权与法治的“论政风”
第六章 新月戏剧与小说:对古典主义的守执与超越
第一节 国剧运动对新民族戏剧的构想
第二节 剧本创作中的多元美学思想
第三节 守望古朴与纯真的新月小说
第七章 唯美与实用并举的新月翻译
第一节 翻译诗学视域下的理论与批评
第二节 新月派翻译实践中的文学观
第三节 新月派翻译与异质文化的互动
结论
一、重估新月派及其影响下的自由主义文学
二、对新月派现代性和人文精神的反思
三、文化认同与“民族的”、“世界的”文学观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嵇洁;;浪漫主义激情与古典主义形式的结合——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J];黄河之声;2008年16期
2 王琼;;浅谈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创作特征[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0期
3 武文波;;剖析古诺歌剧创作的历史贡献与艺术局限[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9期
4 高立丽;焦枫;;浪漫主义钢琴艺术较古典主义钢琴艺术之美学新审视[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9期
5 张黎君;;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学理论中的“理性向度”[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吴昊;;再谈法国印象主义艺术[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王培娟;;歌德与席勒文艺思想探微[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8 张静薇;;论钢琴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化方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范正涛;温惠芳;;小提琴作品的古典与浪漫派风格之比较[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年04期
10 黄学军;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分野[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红春;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金铖;构筑想象的城堡[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继云;西方浪漫主义的演进逻辑[D];辽宁大学;2012年
4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5 朱宏伟;走向革命的浪漫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静;雪莱在中国(1905-1937)[D];复旦大学;2012年
7 林朝霞;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8 戴小蛮;“如画”的观念与十九世纪英国水彩风景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夏光武;黑塞作品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管雪莲;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师师;从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看其音乐风格与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孙碧飞;从浪漫到古典[D];厦门大学;2006年
3 陈菲;十九世纪欧洲小提琴艺术的美学审视[D];山西大学;2006年
4 吴蕾;论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谢丽霞;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绘画[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戴琦;论歌剧《埃尔纳尼》中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雷泽兵;感伤的行旅[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曹众;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于进;艰难地泅渡[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立峰;德拉克洛瓦与安格尔绘画争鸣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862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62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