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物感”说与“物哀”说

发布时间:2020-12-11 05:57
  “物哀”是日本古代重要文学思潮,并影响着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成为其民族审美文化的象征;“物感”是中国六朝时期重要的文论。两者从形式到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试从以下几个部分对两者进行比较:第一章:具体探讨“物感”的形成和流变历史,将这段历史分为“物感”的非文学理论阶段和文学理论阶段。第二章:具体探讨“物哀”的形成和流变历史,将这段历史分为“哀”的发展时期和“物哀”的发展时期。其中“物哀”的形成从“物哀”和“知物哀”两个方面具体分析。第三章:将“物感”与“物哀”进行比较:首先,从词义、翻译角度看两者的相通性;其次,以中国六朝文学为坐标原点,分别论述六朝诗文对“物感”和日本文化的影响;再次,以日本平安朝文化为坐标原点,重点分析“物哀”对中国诗学包括“物感”的吸收和消化过程;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出两者的异同。结语:“物哀”是深入把握日本文化(文学)本质的重要方面,它在不断“摄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研究“物哀”对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课题具有独特的参照作用。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物感”说的形成
    第一节 “物感”思想形成的轨迹
    第二节 作为文论范畴的“物感”说
第二章 “物哀”说的形成
    第一节 “物哀”说的前身“哀”
    第二节 物哀
第三章 “物哀”与“物感”的比较
    第一节 从翻译的角度看“物感”和“物哀”互通性
    第二节 六朝文化对“物感”和“物哀”形成的影响
    第三节 “物感”与平安朝的“物哀”的成熟
    第四节 “物感”说与“物哀”说的异同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梁武帝的文学思想[J]. 林大志.  求索. 2005(11)
[2]魏晋自然审美概观[J]. 薛富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3]“诗可以怨”与“物哀”[J]. 吴晓玲.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09)
[4]人环境对象——中国古代“物感”说之辩证[J]. 李建东,张振台.  平原大学学报. 2002(03)
[5]川端康成与日本民族文化[J]. 陆喜培.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6]“乐”与中国古典诗学[J]. 罗婷.  中国韵文学刊. 2001(01)
[7]日本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J]. 邱紫华,王文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1)
[8]“诗缘情”辨义[J]. 詹福瑞,侯贵满.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9]白居易的“物感”说[J]. 贾文昭.  江淮论坛. 1997(06)
[10]“物哀”与“物感”——中日文艺审美观念比较[J]. 姜文清.  日本研究. 1997(02)



本文编号:2910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10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b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