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1 01:59
全椒吴氏科举家族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科举世家,从始祖吴凤卜居全椒开始至三世祖吴沛定下以举业为吴氏家族兴家望族的凭借,直到八世祖吴娘辈,这个家族的子弟一直走读书、科举、入仕的道路,他们广泛涉猎经学、史学、文学、策论等,多有诗文创作,并代有著述,形成独特的家族文化传统,承载厚重的家学家风之文化积淀。本文以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及其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个家族的文学创作置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时空中进行观照、分析和理解,通过探究家族、科举、儒学、文学四者在这个家族兴起、发展及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来研究这个家族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家族意识即如中国文化之基因,它是促进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前进的原动力。吴沛是全椒吴氏家族的灵魂人物,他以吴氏家族的振兴为自己毕生要务,在开创吴氏科举家族之大业中有筚路褴褛之功,这个家族子弟的每一个进步无不笼罩在吴沛的影响之下。举业是出自寒门的全椒吴氏子弟改变家族命运的利器,全椒人创建了内涵十分丰富的“儒林文化”,其核心是科举文化,它集中表现为以吴氏子弟为代表的全椒士子对科举的理解与追求。儒学是吴氏科举家族举业兴家的凭借和精神动力,在这个家族发展之初,吴氏子弟对于儒学的推崇便着上了极...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4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明清时期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世系考述
第一节 全椒的自然人文环境
第二节 明清时期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世系
第二章 家族、举业、儒学和文学在吴氏科举家族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家族意识是全椒吴氏子弟(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前进的原动力
一、风水观念与家族本体意识
二、西墅草堂蕴含着浓厚的家族意识
三、家族意识是促进吴沛前行的原动力
四、吴敬梓的门第观念及衰门情绪
第二节 儒林文化——科举在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发展中的功用
一、全椒吴氏科举家族的成长环境
二、"家声科第从来美":全椒吴氏科举家族的辉煌
三、吴氏科举家族的举业兴家历程
第三节 儒学在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希圣学":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奉儒守孝的家教传统
二、"相业儒功原一致":儒学是吴氏科举家族举业兴家的凭借和精神动力
三、"东南学者宗师":吴沛的儒者形象
四、儒学地位的提升:从举业有成到仕宦有功,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五、"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儒学地位的下降及诗礼之家的没落
第四节 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举业与文学关系研究
一、科举家族与八股文之关系
二、求取举业功名之坎途
三、辞拒博学鸿词科试是吴敬梓思想发展的结果
四、文学成为吴氏科举家族的不朽功业
第五节 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发展的承继与变异
一、吴氏科举家族对于吴沛的崇尚
二、多难人生使吴敬梓能够逐步摆脱本阶级思想的沿袭
三、"束身名教之内,而能心有依违":吴敬梓是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宗室的不孝子,精神的觉醒者
四、明清易代之变对于吴氏科举家族的影响
五、《儒林外史》人物杜慎卿本事考补
第三章 吴敬梓文学作品所蕴含思想及情感探究
第一节 小说家的立场
一、从叙事视角看《儒林外史》思想主旨的表达方式
二、以小说主旨作为叙事大视角统揽全篇叙事结构
第二节 诗人的情怀
一、吴敬梓文学创作的思乡主题研究
二、此心不安处,非吾乡
第四章 吴娘研究
第一节 "将为君子儒"——全椒吴氏科举家族的悲歌
一、举业兴家的变奏:吴烺儒学兴家梦的破灭
二、"千秋让德仰姬宗":儒家思想在吴敬梓、吴烺父子间的承袭
三、水绘园中寄哀思:吴烺诗歌创作中的怀祖情结与衰门意绪
第二节 "入世多幽忧,壮心渐磨灭"——吴烺命运的悲剧性
一、"贫贱饥寒常苦悲"
二、从入世到归隐是全椒吴氏子弟苦难心路历程的体现
第三节 扬州是吴敬梓、吴烺父子人生的重要驿站
一、"人生祗合扬州死":贫病交加的吴敬梓在扬州猝然离世
二、"良朋当好会,感慨深平生":吴烺扬州所寄情深思长
第四节 吴烺的"无意进取"——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之大变迁
一、吴烺的举业进退历程
二、世交的全椒吴、金两家相异的举业征程
三、全椒吴氏科举家族的大变迁
余论
附录1:明清时期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世系表
附录2:吴烺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吴敬梓扬州诗词内蕴探析[J]. 王伟康.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4)
[2]《儒林外史》的“题不对文”现象[J]. 陈秋香. 明清小说研究. 2006(04)
[3]吴敬梓集外诗一首[J]. 艾俊川. 文献. 2004(03)
[4]程晋芳《儒林外史》研究述评[J]. 李忠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02)
[5]明清时期全椒金氏与吴氏家族的联姻关系[J]. 金厚钧. 滁州师专学报. 2002(04)
[6]《文木山房诗说》对“七子之母”的伦理说解[J]. 周延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7]吴敬梓《诗说》述评[J]. 李世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8]伟大也要有人懂——纪念吴敬梓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 裘新江. 滁州师专学报. 2002(01)
[9]“葺城女士”非“松江张宛玉”辨 兼及吴敬梓与袁枚关系问题[J]. 王进驹. 明清小说研究. 2001(04)
[10]吴敬梓《诗说》与《儒林外史》[J]. 顾鸣塘. 明清小说研究. 2001(04)
本文编号:2909695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4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明清时期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世系考述
第一节 全椒的自然人文环境
第二节 明清时期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世系
第二章 家族、举业、儒学和文学在吴氏科举家族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家族意识是全椒吴氏子弟(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前进的原动力
一、风水观念与家族本体意识
二、西墅草堂蕴含着浓厚的家族意识
三、家族意识是促进吴沛前行的原动力
四、吴敬梓的门第观念及衰门情绪
第二节 儒林文化——科举在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发展中的功用
一、全椒吴氏科举家族的成长环境
二、"家声科第从来美":全椒吴氏科举家族的辉煌
三、吴氏科举家族的举业兴家历程
第三节 儒学在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希圣学":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奉儒守孝的家教传统
二、"相业儒功原一致":儒学是吴氏科举家族举业兴家的凭借和精神动力
三、"东南学者宗师":吴沛的儒者形象
四、儒学地位的提升:从举业有成到仕宦有功,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五、"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儒学地位的下降及诗礼之家的没落
第四节 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举业与文学关系研究
一、科举家族与八股文之关系
二、求取举业功名之坎途
三、辞拒博学鸿词科试是吴敬梓思想发展的结果
四、文学成为吴氏科举家族的不朽功业
第五节 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发展的承继与变异
一、吴氏科举家族对于吴沛的崇尚
二、多难人生使吴敬梓能够逐步摆脱本阶级思想的沿袭
三、"束身名教之内,而能心有依违":吴敬梓是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宗室的不孝子,精神的觉醒者
四、明清易代之变对于吴氏科举家族的影响
五、《儒林外史》人物杜慎卿本事考补
第三章 吴敬梓文学作品所蕴含思想及情感探究
第一节 小说家的立场
一、从叙事视角看《儒林外史》思想主旨的表达方式
二、以小说主旨作为叙事大视角统揽全篇叙事结构
第二节 诗人的情怀
一、吴敬梓文学创作的思乡主题研究
二、此心不安处,非吾乡
第四章 吴娘研究
第一节 "将为君子儒"——全椒吴氏科举家族的悲歌
一、举业兴家的变奏:吴烺儒学兴家梦的破灭
二、"千秋让德仰姬宗":儒家思想在吴敬梓、吴烺父子间的承袭
三、水绘园中寄哀思:吴烺诗歌创作中的怀祖情结与衰门意绪
第二节 "入世多幽忧,壮心渐磨灭"——吴烺命运的悲剧性
一、"贫贱饥寒常苦悲"
二、从入世到归隐是全椒吴氏子弟苦难心路历程的体现
第三节 扬州是吴敬梓、吴烺父子人生的重要驿站
一、"人生祗合扬州死":贫病交加的吴敬梓在扬州猝然离世
二、"良朋当好会,感慨深平生":吴烺扬州所寄情深思长
第四节 吴烺的"无意进取"——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之大变迁
一、吴烺的举业进退历程
二、世交的全椒吴、金两家相异的举业征程
三、全椒吴氏科举家族的大变迁
余论
附录1:明清时期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世系表
附录2:吴烺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吴敬梓扬州诗词内蕴探析[J]. 王伟康.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4)
[2]《儒林外史》的“题不对文”现象[J]. 陈秋香. 明清小说研究. 2006(04)
[3]吴敬梓集外诗一首[J]. 艾俊川. 文献. 2004(03)
[4]程晋芳《儒林外史》研究述评[J]. 李忠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02)
[5]明清时期全椒金氏与吴氏家族的联姻关系[J]. 金厚钧. 滁州师专学报. 2002(04)
[6]《文木山房诗说》对“七子之母”的伦理说解[J]. 周延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7]吴敬梓《诗说》述评[J]. 李世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8]伟大也要有人懂——纪念吴敬梓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 裘新江. 滁州师专学报. 2002(01)
[9]“葺城女士”非“松江张宛玉”辨 兼及吴敬梓与袁枚关系问题[J]. 王进驹. 明清小说研究. 2001(04)
[10]吴敬梓《诗说》与《儒林外史》[J]. 顾鸣塘. 明清小说研究. 2001(04)
本文编号:2909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0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