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与江南文学文化
发布时间:2020-12-11 13:54
在历代帝王巡游中,清代乾隆皇帝的南巡最为世瞩目,其频率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重及后世传闻之广,堪称旷古未有。南巡共计六度,乾隆曾视为自己“临御五十年”来所举“二大事”之一,在清廷统治中,它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南巡主要包括治理河防海塘、考政课吏、周悉民隐、阅武观兵、召试多士等目的,此外,它还包含了广学额、礼耆年、幸书院、修祀典、览山川等内容。总体而言,乾隆南巡对维护国家统一、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泯灭的作用,同时,在治理黄淮、运河、浙江海塘等方面也功不可没。除了政治、经济意义外,在乾隆时期的文学、文化发展上,南巡也有着独特地位。它发挥了怀柔、安抚汉族知识分子尤其是江南士林群体的作用,对于江南文化生态的构筑、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它都产生了多方位的影响。与南巡相关的文学创作,是清中期文学中具有独特价值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乾隆南巡与江南文化生态的互动。一方面,乾隆通过增广学额、举行召试、犒赏耆旧、加意祀典等示恩手段,发挥融合、塑造江南文化生态的功能。反过来,江南士人也对南巡本身作出了或逢迎、或极谏、或依违等种种反馈。这种双向互动中包孕着深厚的政治文化背...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帝王巡狩的历史渊源及意义
二 帝王巡狩传统与中国文学
三 乾隆巡游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乾隆南巡与江南文化生态的互动
第一节 南巡对江南文化生态之影响
一 广学额、举召试
二 礼臣工、恤耆旧
三 修祀典、祭陵寝
四 幸书院、励多士
五 起三阁、藏四库
第二节 江南士人对待南巡之态度
一 刻意逢迎、歌功颂德
二 谏止反对、拒不配合
三 依违两可、态度暖昧
第二章 乾隆南巡与江南士人之交往
第一节 南巡与江南士人之交游
第二节 帝王与江南士人交往之典型个例
一 沈德潜:“天子门生更故人”
二 钱陈群:“江浙之大老”
三 杭世骏:“买卖破铜烂铁人”
第三节 “天子原非友匹夫”:帝王与江南士人交往之启发
一 “簪绅盛事传乡里”:宠眷优渥的深广影响
二 “上与天子,赓和其辞”:诗歌酬唱的媒介作用
三 “顺者昌、逆者亡”:君臣交往的垂范意义
第三章 乾隆南巡特科召试研究
第一节 清代帝王巡幸召试的地位与意义
一 清代特科巡幸召试概览
二 巡幸召试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意义
第二节 乾隆南巡召试及钦取人才
一 乾隆南巡召试之举行
二 南巡召试录用之精英人才
第三节 乾隆南巡召试之影响
一 “殊遇”、“异典”:江浙社会对南巡召试的反馈
二 “圣主特达之知”:钦取人员对南巡召试的反馈
三 召试钦取人才与《四库全书》的编纂
第四章 乾隆南巡与江南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品题与刻石
第一节 品题名胜:“璇题千载焕,饴慕一心增”
一 乾隆品题江南名胜的形式及特点
二 南巡御题对江南名胜的特殊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 典型个例:南巡品题对西湖美景的塑造与影响
第二节 刻石勒碑:“一入门心生敬慕,碑亭因是圣文留”
一 南巡江南名胜刻石考述
二 南巡江南名胜刻石的缘起及特点
三 南巡刻石对于江南名胜的意义及影响
第五章 乾隆南巡与江南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建筑与绘画
第一节 建立行宫,增饰景点:“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
一 行宫园林的建造与修缮
二 山水名胜的增修与复原
三 典型个例:乾隆南巡与扬州山水、园林景观
第二节 绘制仿造,由南至北:“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一 江南美景及南巡盛况的绘制
二 江南美景的移植与仿制
第三节 绘制仿造的缘由及意义:“湖光山色”?“吏治民依”?
一 绘画、仿制的原因
二 绘画、仿制的意义
第六章 乾隆南巡御制诗歌研究
第一节 南巡御制诗的主旨内容及其价值
一 翕河奠海
二 考政课吏
三 关注民生
四 眺览山川
第二节 南巡御制诗的鲜明特点
一 空前庞大的和诗叠韵规模
二 典型显著的“阐释议论”风格
三 前后相异的诗歌情感变化
第七章 乾隆南巡颂圣诗文研究
第一节 南巡颂圣诗文之创作
一 创作主体
二 创作类型
三 创作规模
四 创作成因
第二节 南巡诗歌研究
一 主题:揄扬升平、润色宏业
二 体裁:众体赅备、别具创意
三 形式:鸿篇巨制、佳构间出
第三节 南巡赋、颂研究
一 题材内容上的新拓展
二 艺术特点
结论
一 历史评价
二 文化意义
三 文学影响
附录一: 乾隆南巡沿途名胜御制题额、楹联列表
附录二: 乾隆南巡品题刻石举例
附录三: 乾隆南巡栖霞行宫各景图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的召试[J]. 宋元强. 明清论丛. 2012(00)
[2]秦汉时期帝王巡游概述[J]. 王秀琴. 沧桑. 2012(03)
[3]论乾嘉时期的咏史组诗热——兼论清诗中的组诗现象[J]. 李鹏.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4]“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解析[J]. 张厚知.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5]康熙己未博学鸿儒科与明遗民心态的变迁[J]. 高莲莲.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6]博学鸿儒科与清初诗风之变[J]. 张丽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7]康熙、乾隆南巡异同考[J]. 霍玉敏.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8]乾隆帝六次南巡行宫御制诗与南巡行宫的特色意匠[J]. 申丽萍.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9]乾隆帝御制诗史学价值探微[J]. 崔岩. 求是学刊. 2008(05)
[10]从秦始皇巡行看秦代的精神探索和文学表现[J]. 梁葆莉. 文学遗产. 2008(05)
博士论文
[1]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 吴超.华东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乾隆巡游研究[D]. 赵丽云.曲阜师范大学 2009
[2]戏曲史视野中的乾隆皇帝下江南[D]. 赵莎莎.厦门大学 2007
[3]《乾隆南巡图》研究[D]. 杨多.中央美术学院 2004
本文编号:2910644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帝王巡狩的历史渊源及意义
二 帝王巡狩传统与中国文学
三 乾隆巡游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乾隆南巡与江南文化生态的互动
第一节 南巡对江南文化生态之影响
一 广学额、举召试
二 礼臣工、恤耆旧
三 修祀典、祭陵寝
四 幸书院、励多士
五 起三阁、藏四库
第二节 江南士人对待南巡之态度
一 刻意逢迎、歌功颂德
二 谏止反对、拒不配合
三 依违两可、态度暖昧
第二章 乾隆南巡与江南士人之交往
第一节 南巡与江南士人之交游
第二节 帝王与江南士人交往之典型个例
一 沈德潜:“天子门生更故人”
二 钱陈群:“江浙之大老”
三 杭世骏:“买卖破铜烂铁人”
第三节 “天子原非友匹夫”:帝王与江南士人交往之启发
一 “簪绅盛事传乡里”:宠眷优渥的深广影响
二 “上与天子,赓和其辞”:诗歌酬唱的媒介作用
三 “顺者昌、逆者亡”:君臣交往的垂范意义
第三章 乾隆南巡特科召试研究
第一节 清代帝王巡幸召试的地位与意义
一 清代特科巡幸召试概览
二 巡幸召试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意义
第二节 乾隆南巡召试及钦取人才
一 乾隆南巡召试之举行
二 南巡召试录用之精英人才
第三节 乾隆南巡召试之影响
一 “殊遇”、“异典”:江浙社会对南巡召试的反馈
二 “圣主特达之知”:钦取人员对南巡召试的反馈
三 召试钦取人才与《四库全书》的编纂
第四章 乾隆南巡与江南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品题与刻石
第一节 品题名胜:“璇题千载焕,饴慕一心增”
一 乾隆品题江南名胜的形式及特点
二 南巡御题对江南名胜的特殊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 典型个例:南巡品题对西湖美景的塑造与影响
第二节 刻石勒碑:“一入门心生敬慕,碑亭因是圣文留”
一 南巡江南名胜刻石考述
二 南巡江南名胜刻石的缘起及特点
三 南巡刻石对于江南名胜的意义及影响
第五章 乾隆南巡与江南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建筑与绘画
第一节 建立行宫,增饰景点:“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
一 行宫园林的建造与修缮
二 山水名胜的增修与复原
三 典型个例:乾隆南巡与扬州山水、园林景观
第二节 绘制仿造,由南至北:“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一 江南美景及南巡盛况的绘制
二 江南美景的移植与仿制
第三节 绘制仿造的缘由及意义:“湖光山色”?“吏治民依”?
一 绘画、仿制的原因
二 绘画、仿制的意义
第六章 乾隆南巡御制诗歌研究
第一节 南巡御制诗的主旨内容及其价值
一 翕河奠海
二 考政课吏
三 关注民生
四 眺览山川
第二节 南巡御制诗的鲜明特点
一 空前庞大的和诗叠韵规模
二 典型显著的“阐释议论”风格
三 前后相异的诗歌情感变化
第七章 乾隆南巡颂圣诗文研究
第一节 南巡颂圣诗文之创作
一 创作主体
二 创作类型
三 创作规模
四 创作成因
第二节 南巡诗歌研究
一 主题:揄扬升平、润色宏业
二 体裁:众体赅备、别具创意
三 形式:鸿篇巨制、佳构间出
第三节 南巡赋、颂研究
一 题材内容上的新拓展
二 艺术特点
结论
一 历史评价
二 文化意义
三 文学影响
附录一: 乾隆南巡沿途名胜御制题额、楹联列表
附录二: 乾隆南巡品题刻石举例
附录三: 乾隆南巡栖霞行宫各景图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的召试[J]. 宋元强. 明清论丛. 2012(00)
[2]秦汉时期帝王巡游概述[J]. 王秀琴. 沧桑. 2012(03)
[3]论乾嘉时期的咏史组诗热——兼论清诗中的组诗现象[J]. 李鹏.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4]“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解析[J]. 张厚知.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5]康熙己未博学鸿儒科与明遗民心态的变迁[J]. 高莲莲.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6]博学鸿儒科与清初诗风之变[J]. 张丽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7]康熙、乾隆南巡异同考[J]. 霍玉敏.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8]乾隆帝六次南巡行宫御制诗与南巡行宫的特色意匠[J]. 申丽萍.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9]乾隆帝御制诗史学价值探微[J]. 崔岩. 求是学刊. 2008(05)
[10]从秦始皇巡行看秦代的精神探索和文学表现[J]. 梁葆莉. 文学遗产. 2008(05)
博士论文
[1]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 吴超.华东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乾隆巡游研究[D]. 赵丽云.曲阜师范大学 2009
[2]戏曲史视野中的乾隆皇帝下江南[D]. 赵莎莎.厦门大学 2007
[3]《乾隆南巡图》研究[D]. 杨多.中央美术学院 2004
本文编号:2910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1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