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国语》中“歌”、“谣”、“谚”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2 12:39
“歌”、“谣”、“谚”作为民众智慧的结晶,不仅承载了广大民众的文化思想,还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思维方式,因此对各时期歌谣的研究不仅具有文学意义,也具有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意义。但就先秦歌谣与谚而言,特别是有关春秋时期谣谚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历史典籍中所引零散谣谚进行的研究则更薄弱,且研究视角也较为单一,缺乏多视角综合性的研究。但这些收录在典籍中的谣谚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重现历史原貌,把握春秋时期的时代精神,还有助于了解春秋时期社会文化特点,考察当时的社会风俗民情。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左传》和《国语》中收录的歌谣与谚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学、传播学、文学与史学角度对其进行综合研究。第一章为“《左传》《国语》中“歌”、“谣”、“谚”概况”。首先对“歌”、“谣”、“谚”的定义及各自的特点进行阐述。其次,对《左传》和《国语》中谣谚在形式上与历史事件结合的特点,和在内容上多言政治而少涉及生产与爱情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左传》《国语》中“歌”、“谣”、“谚”与春秋时代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对“歌”、“谣”、“谚”的解读,了解春秋时期崇古重民的思想,分...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左传》《国语》中“歌”、“谣”、“谚”概况
第一节 “歌”、“谣”、“谚”定义
第二节 《左传》《国语》中“歌”、“谣”、“谚”特点
第二章 《左传》《国语》“歌”、“谣”、“谚”与春秋时代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第一节 “歌”、“谣”、“谚”与春秋时代思维方式
第二节 “歌”、“谣”、“谚”与春秋社会生活
第三节 “歌”、“谣”、“谚”与春秋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想:崇德贵民
第三章 《左传》《国语》中“歌”、“谣”、“谚”的社会文化功能
第一节 情感宣泄与疏导功能
第二节 教化认知功能
第三节 舆论传播功能
第四节 上下层沟通功能
第五节 社交功能
第四章 《左传》《国语》中“歌”、“谣”、“谚”的文学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歌”、“谣”、“谚”的句式特点
第二节 “歌”、“谣”、“谚”中的艺术手法
第五章 《左传》《国语》中“歌”、“谣”、“谚”的史学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引“谣”、“谚”入史
第二节 “谣”、“谚”对后世史传性作品影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左传》谚语研究[J]. 李宏伟,何荣昌.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04)
[2]谣谚考辨[J]. 吴静.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3]《左传》谣谚的语言特点[J]. 胡萍. 黄山学院学报. 2007(01)
[4]由谣谚所见的民间伦理观念[J]. 贺宾.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5]论《诗经·国风》的民歌性——民谣之体,教化之用[J]. 鄢嫣.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6(01)
[6]试论中国古代歌谣的性质及其与社会风俗的关系[J]. 李传军.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7]从歌谣的体制看“《风》诗”的艺术特点——兼论对《毛诗》序传解诗系统的正确认识[J].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8]从“谣”、“谚”、“歌”看先秦诗歌的形态及其演变[J]. 韩高年. 学习与探索. 2003(05)
[9]《左传》引用谣谚现象略说[J]. 周玉波.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试论《左传》中的民谣、民谚[J]. 王宁宁. 衡水师专学报. 2002(03)
博士论文
[1]歌谣俗语与两汉魏晋南北朝社会[D]. 李传军.北京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12576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左传》《国语》中“歌”、“谣”、“谚”概况
第一节 “歌”、“谣”、“谚”定义
第二节 《左传》《国语》中“歌”、“谣”、“谚”特点
第二章 《左传》《国语》“歌”、“谣”、“谚”与春秋时代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第一节 “歌”、“谣”、“谚”与春秋时代思维方式
第二节 “歌”、“谣”、“谚”与春秋社会生活
第三节 “歌”、“谣”、“谚”与春秋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想:崇德贵民
第三章 《左传》《国语》中“歌”、“谣”、“谚”的社会文化功能
第一节 情感宣泄与疏导功能
第二节 教化认知功能
第三节 舆论传播功能
第四节 上下层沟通功能
第五节 社交功能
第四章 《左传》《国语》中“歌”、“谣”、“谚”的文学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歌”、“谣”、“谚”的句式特点
第二节 “歌”、“谣”、“谚”中的艺术手法
第五章 《左传》《国语》中“歌”、“谣”、“谚”的史学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引“谣”、“谚”入史
第二节 “谣”、“谚”对后世史传性作品影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左传》谚语研究[J]. 李宏伟,何荣昌.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04)
[2]谣谚考辨[J]. 吴静.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3]《左传》谣谚的语言特点[J]. 胡萍. 黄山学院学报. 2007(01)
[4]由谣谚所见的民间伦理观念[J]. 贺宾.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5]论《诗经·国风》的民歌性——民谣之体,教化之用[J]. 鄢嫣.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6(01)
[6]试论中国古代歌谣的性质及其与社会风俗的关系[J]. 李传军.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7]从歌谣的体制看“《风》诗”的艺术特点——兼论对《毛诗》序传解诗系统的正确认识[J].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8]从“谣”、“谚”、“歌”看先秦诗歌的形态及其演变[J]. 韩高年. 学习与探索. 2003(05)
[9]《左传》引用谣谚现象略说[J]. 周玉波.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试论《左传》中的民谣、民谚[J]. 王宁宁. 衡水师专学报. 2002(03)
博士论文
[1]歌谣俗语与两汉魏晋南北朝社会[D]. 李传军.北京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12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12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