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谶言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1 14:29
谶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神秘文化现象,它“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对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谶言发展过程中,两汉谶言的地位无疑是十分独特的。它不仅代表了这一神秘文学样式的高峰,还代表了我国历史上神秘文化思潮与现实社会较大程度的结合,对两汉历史、政治、文化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自它出现以来,对它进行研究的学者不绝如缕,并且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果。但大多还是停留在哲学和史学的层面上,对于谶言的文学意义论述者较少,而对谶言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更是鲜见。在谶言的发展历程中,两汉谶言流传之广,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它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所体现的时代性和文学性对汉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和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方向都有着一定的佐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试图对两汉谶言进行宏观考察和具体分析,从两汉谶言的文本入手,反观谶言在两汉历史、文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第一章:谶言综述。首先对谶言的历史、内涵、名称予以解说,确定本文研究对象的特点;其次是基于两汉“谶”、“纬”合流的现象对“谶”、“纬”二者的异同和关联进行辨析,得出具体明晰的界定,明确“谶”的独特研究价值;再次,概说谶言的缘起和发展...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谶言概说
1.1 谶言的定义
1.2 "谶"与"纬"的联系与区别
1.3 谶言的发展
第2章 两汉谶言的文学特征和意义
2.1 两汉谶言的主要保存样式
2.2 两汉谶言的艺术特点
2.3 两汉谶言的艺术手法
2.4 两汉谶言的文学意义
第3章 多维视角下的两汉谶言
3.1 两汉君臣眼中的谶言
3.2 两汉政治中的谶言
3.3 大小传统中的两汉谶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论民间歌谣在汉代的政治作用及相关迷思[J]. 吕宗力. 社会科学战线. 2008(09)
[2]略论两汉童谣[J]. 王子今.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3]大小传统之间:两汉魏晋之际的谶纬之学[J]. 翁频.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4]谶纬中的帝王世系及受命[J]. 曾德雄. 文史哲. 2006(01)
[5]试论“谶”与“纬”的区别——兼与钟肇鹏先生商榷[J]. 丁鼎,薛立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6]汉代的流言与讹言[J]. 吕宗力. 历史研究. 2003(02)
[7]谶纬的流行及其对汉赋的影响[J]. 王焕然.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2(05)
[8]汉代“应验”谶言例释[J]. 孙家洲. 中国哲学史. 1997(02)
[9]论谣谶与诗谶[J]. 吴承学. 文学评论. 1996(02)
[10]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演变[J]. 陈其泰. 中国哲学史. 1994(01)
硕士论文
[1]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D]. 梁晨.安徽师范大学 2007
[2]谶纬与汉乐府[D]. 詹苏杭.陕西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51457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谶言概说
1.1 谶言的定义
1.2 "谶"与"纬"的联系与区别
1.3 谶言的发展
第2章 两汉谶言的文学特征和意义
2.1 两汉谶言的主要保存样式
2.2 两汉谶言的艺术特点
2.3 两汉谶言的艺术手法
2.4 两汉谶言的文学意义
第3章 多维视角下的两汉谶言
3.1 两汉君臣眼中的谶言
3.2 两汉政治中的谶言
3.3 大小传统中的两汉谶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论民间歌谣在汉代的政治作用及相关迷思[J]. 吕宗力. 社会科学战线. 2008(09)
[2]略论两汉童谣[J]. 王子今.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3]大小传统之间:两汉魏晋之际的谶纬之学[J]. 翁频.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4]谶纬中的帝王世系及受命[J]. 曾德雄. 文史哲. 2006(01)
[5]试论“谶”与“纬”的区别——兼与钟肇鹏先生商榷[J]. 丁鼎,薛立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6]汉代的流言与讹言[J]. 吕宗力. 历史研究. 2003(02)
[7]谶纬的流行及其对汉赋的影响[J]. 王焕然.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2(05)
[8]汉代“应验”谶言例释[J]. 孙家洲. 中国哲学史. 1997(02)
[9]论谣谶与诗谶[J]. 吴承学. 文学评论. 1996(02)
[10]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演变[J]. 陈其泰. 中国哲学史. 1994(01)
硕士论文
[1]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D]. 梁晨.安徽师范大学 2007
[2]谶纬与汉乐府[D]. 詹苏杭.陕西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51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51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