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圣贤高士传赞》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1 06:00
嵇康,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在文学、美学、哲学、音乐等方面都造诣很深,颇受后人推崇。文学方面,人们往往只关注他的诗歌和文论的成就,而对他其它文体的成就关注远远不够,《圣贤高士传赞》即是一例。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研究方法,对《圣贤高士传赞》的创作背景、成书年代,“高士”词义的考证,其中折射出来的嵇康思想以及与皇甫谧《高士传》的比较进行探讨,力图使这部高士传记的学术价值显现出来,以便更好地把握嵇康的思想和中古独特的时代精神。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章分为两节,叙述嵇康的生平事迹、诗文创作的概况等。从现存的文献材料来看,嵇康的生平十分简单,但由于记载过于简略,往往互相矛盾,以至于很难弄清事实的真相。因此我们不得不对嵇康的某些事迹进行琐碎的考证,其中包括嵇康姓氏的来源、嵇康妻子的身份,与竹林七贤的交往以及遇害的时间等。第二章分为三节。试图从玄学的兴起、史传及杂传创作的活跃以及隐逸风气的盛行这三个方面交待《圣贤高士传赞》的写作背景。第三章主要是对《圣贤高士传赞》文本研究,这也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本章拟在辑录的佚文的基础上,考...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嵇康其人及其著作概述
第一节 生平丛考
第二节 著作概述
第二章 《圣贤高士传赞》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玄学的兴起
第二节 史传及杂传创作的活跃
第三节 隐逸之风盛行
第三章 《圣贤高士传赞》研究
第一节 《圣贤高士传赞》的成书
一、书名
二、成书年代考
第二节 《圣贤高士传赞》材料来源及编撰方法
第三节 《圣贤高士传赞》著录和版本流传
一、《圣贤高士传赞》著录、流传及散佚情况
二、《圣贤高士传赞》的辑佚情况
第四章 《圣贤高士传赞》“高士”研究
第一节 先秦汉魏时期的“高士”词义考证
第二节 《圣贤高士传赞》之“高士”收录标准及分类
一、选录标准
二、“高士”分类
第三节 《圣贤高士传赞》折射出的嵇康思想
一、折射出嵇康对隐逸文化的思考与取舍
二、折射出嵇康对理想君臣关系定位与向往
第五章 《圣贤高士传赞》与《高士传》的比较
第一节 皇甫谧其人及其《高士传》
第二节 《圣贤高士传赞》与《高士传》之比较
第六章 《圣贤高士传赞》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文学价值
一、史学向文学过渡
二、形成高士类志人小说流派
三、诗文“高士”典故之渊源
第二节 史学价值
一、扩大了史学描述的范围
二、保存了一些史料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文选》的编撰工作量、成书状况与编者问题——兼论《文选》成书时间研究之方法[J]. 力之. 江汉论坛. 2011(05)
[2]千古隐逸第一文——皇甫谧《高士传》序的文化解读[J]. 霍建波. 唐都学刊. 2009(04)
[3]《嵇康集》源流概述[J]. 罗清华,王珏. 文史杂志. 2009(01)
[4]皇甫谧《高士传》的叙事特征[J]. 安正发. 广西社会科学. 2008(12)
[5]高士风流 千古奇文——皇甫谧《高士传》艺术鉴赏[J]. 霍建波. 名作欣赏. 2008(22)
[6]《高士传》的产生背景及版本流传考述[J]. 姜朝晖,雷恩海. 语文知识. 2007(03)
[7]嵇康死因真相考辨[J]. 樊荣. 中州学刊. 2006(01)
[8]从汉魏六朝杂传到唐人传奇——关于唐人传奇渊源的再思考[J]. 熊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05(05)
[9]两晋史官制度与杂传的兴盛[J]. 刘湘兰. 史学史研究. 2005(02)
[10]三国小说考述[J]. 魏世民,罗美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博士论文
[1]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D]. 魏世民.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皇甫谧《高士传》研究[D]. 丁红旗.河南大学 2005
[2]《文士传》研究[D]. 赵蕾.河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12806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嵇康其人及其著作概述
第一节 生平丛考
第二节 著作概述
第二章 《圣贤高士传赞》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玄学的兴起
第二节 史传及杂传创作的活跃
第三节 隐逸之风盛行
第三章 《圣贤高士传赞》研究
第一节 《圣贤高士传赞》的成书
一、书名
二、成书年代考
第二节 《圣贤高士传赞》材料来源及编撰方法
第三节 《圣贤高士传赞》著录和版本流传
一、《圣贤高士传赞》著录、流传及散佚情况
二、《圣贤高士传赞》的辑佚情况
第四章 《圣贤高士传赞》“高士”研究
第一节 先秦汉魏时期的“高士”词义考证
第二节 《圣贤高士传赞》之“高士”收录标准及分类
一、选录标准
二、“高士”分类
第三节 《圣贤高士传赞》折射出的嵇康思想
一、折射出嵇康对隐逸文化的思考与取舍
二、折射出嵇康对理想君臣关系定位与向往
第五章 《圣贤高士传赞》与《高士传》的比较
第一节 皇甫谧其人及其《高士传》
第二节 《圣贤高士传赞》与《高士传》之比较
第六章 《圣贤高士传赞》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文学价值
一、史学向文学过渡
二、形成高士类志人小说流派
三、诗文“高士”典故之渊源
第二节 史学价值
一、扩大了史学描述的范围
二、保存了一些史料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文选》的编撰工作量、成书状况与编者问题——兼论《文选》成书时间研究之方法[J]. 力之. 江汉论坛. 2011(05)
[2]千古隐逸第一文——皇甫谧《高士传》序的文化解读[J]. 霍建波. 唐都学刊. 2009(04)
[3]《嵇康集》源流概述[J]. 罗清华,王珏. 文史杂志. 2009(01)
[4]皇甫谧《高士传》的叙事特征[J]. 安正发. 广西社会科学. 2008(12)
[5]高士风流 千古奇文——皇甫谧《高士传》艺术鉴赏[J]. 霍建波. 名作欣赏. 2008(22)
[6]《高士传》的产生背景及版本流传考述[J]. 姜朝晖,雷恩海. 语文知识. 2007(03)
[7]嵇康死因真相考辨[J]. 樊荣. 中州学刊. 2006(01)
[8]从汉魏六朝杂传到唐人传奇——关于唐人传奇渊源的再思考[J]. 熊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05(05)
[9]两晋史官制度与杂传的兴盛[J]. 刘湘兰. 史学史研究. 2005(02)
[10]三国小说考述[J]. 魏世民,罗美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博士论文
[1]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D]. 魏世民.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皇甫谧《高士传》研究[D]. 丁红旗.河南大学 2005
[2]《文士传》研究[D]. 赵蕾.河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12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12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