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1-05-14 11:38
本论文试图将文学“大众化”作为一种贯穿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极为重要的文学思潮,来对其进行线索性梳理,进而完成对其规律性演变特征的考察,同时,力求从反思层面对其进行再认识,以期寻求对当下文学“大众化”创作的启示意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的历史形态大体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政治启蒙形态;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形态;左翼时期的革命教化形态;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形态;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政治形态以及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商业形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的言说对象大体经历了“人性——阶级——政治——人性”的范畴演变,经历了“模糊——明确——模糊”的概念演变,也就是说“大众”内涵在革命政治年代往往具有明确指向,从而凸显“大众”作为革命主体、历史创造者的的能动性,相应地文学与“大众”结合得比较紧密;而一旦脱离革命政治年代,“大众”便回归了“人性”范畴的模糊概念,相应地文学与“大众”的关系也开始疏离。可见“大众”内涵的界定程度,成为了影响文学“大众化”实现程度的重要因素。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的言说主体大体经历了“精英启蒙者——革命教化者——政治认同者——市场认同者”的角色转...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清至五四——文学“大众化”的萌芽初始
第一节 晚清时期——文学“大众化”的萌芽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文学“大众化”的初始
第三节 五四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特征与局限
第二章 左翼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理论倡导
第一节 早期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大众化”思想
第二节 左翼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理论深化
第三节 左翼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特征与局限
第三章 延安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真正实践
第一节 延安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理论自觉
第二节 延安时期文学“大众化”的创作实践
第三节 延安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特征与局限
第四章 十七年时期——延安文学“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文学”的理论形成
第二节 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实践
第三节 十七年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特征与局限
第五章 九十年代以来——文学“大众化”的时代转向
第一节 九十年代以来商业文学“大众化”的创作实践
第二节 九十年代以来商业文学“大众化”的评价与出路
第六章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艺大众化:一个文论套语的中国化与经典化进程——以瞿秋白为中心[J]. 傅修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2]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传统的形成[J]. 王达敏,胡焕龙.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3]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纲[J]. 赵学勇,田文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4]革命与启蒙的辩证——重思1932至1935年的“文艺大众化”讨论[J]. 宋玉,耿传明.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2(01)
[5]重建阶级秩序: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的内在动机[J]. 张宝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6]启蒙·革命·规训——“文艺大众化”考论[J]. 黄科安. 文史哲. 2012(03)
[7]“群众”对“大众”的胜利——从词汇变迁看革命文艺权力机制的转换[J]. 周冰. 文艺争鸣. 2012(01)
[8]文艺大众化:从现代到后现代[J]. 王小平.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6)
[9]民族传统的现代表达——孙犁40年代小说创作的民族传承、时代命运及其历史贡献[J]. 陈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10]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大众文艺”运动的现代性追求[J]. 李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9)
本文编号:3185568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清至五四——文学“大众化”的萌芽初始
第一节 晚清时期——文学“大众化”的萌芽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文学“大众化”的初始
第三节 五四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特征与局限
第二章 左翼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理论倡导
第一节 早期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大众化”思想
第二节 左翼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理论深化
第三节 左翼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特征与局限
第三章 延安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真正实践
第一节 延安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理论自觉
第二节 延安时期文学“大众化”的创作实践
第三节 延安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特征与局限
第四章 十七年时期——延安文学“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文学”的理论形成
第二节 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实践
第三节 十七年时期文学“大众化”的特征与局限
第五章 九十年代以来——文学“大众化”的时代转向
第一节 九十年代以来商业文学“大众化”的创作实践
第二节 九十年代以来商业文学“大众化”的评价与出路
第六章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艺大众化:一个文论套语的中国化与经典化进程——以瞿秋白为中心[J]. 傅修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2]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传统的形成[J]. 王达敏,胡焕龙.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3]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纲[J]. 赵学勇,田文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4]革命与启蒙的辩证——重思1932至1935年的“文艺大众化”讨论[J]. 宋玉,耿传明.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2(01)
[5]重建阶级秩序: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的内在动机[J]. 张宝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6]启蒙·革命·规训——“文艺大众化”考论[J]. 黄科安. 文史哲. 2012(03)
[7]“群众”对“大众”的胜利——从词汇变迁看革命文艺权力机制的转换[J]. 周冰. 文艺争鸣. 2012(01)
[8]文艺大众化:从现代到后现代[J]. 王小平.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6)
[9]民族传统的现代表达——孙犁40年代小说创作的民族传承、时代命运及其历史贡献[J]. 陈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10]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大众文艺”运动的现代性追求[J]. 李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9)
本文编号:3185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8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