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近代转型中曾国藩的文艺思想

发布时间:2021-05-14 12:24
  曾国藩(1811-1872)是一位活跃于晚清政界、学界的风云人物。作为学赅古今、才兼文武的“一代通儒”,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教育与文学等领域都颇有建树。曾国藩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中国进入了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近代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曾国藩是时代转型中积极挽回封建统治阶级颓势的典型代表。他自幼诵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家纲常伦理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树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抱负,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道。曾国藩身居高位,借助自己的显赫声名,广传儒教,发明文章。曾国藩的著作颇丰,文学思想颇有创见,对近代文坛尤其是桐城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是站在晚清时代政治与学术前沿的人物,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面对日益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自称“私淑桐城”的曾国藩没有囿于传统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思考与探索振时救衰之道,形成了与时代特征密切接轨的独特的文学思想。曾国藩生活在内忧外患交困、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大背景下,其文学思想有着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曾国藩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使得他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中不断变革着自己的文学思想,使之为维...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曾国藩文艺思想的渊源及成因
    第一节 时代因素:晚清时代转型与学术流变
    第二节 地域因素:湖湘文化传统
    第三节 自身因素:个人文化积累
第二章 近代转型中曾国藩的文艺思想
    第一节 崇尚文气,转移风俗
    第二节 气分刚柔,尤重阳刚
第三章 近代转型中曾国藩文艺思想的嬗变
    第一节 文道观——从"文以载道"到"文与道分"
    第二节 汉宋学——从"一宗宋儒"到"汉宋兼采"
    第三节 经世论——从"私淑桐城"到"突出经济"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曾国藩的文道观[J]. 陈修明.  山花. 2008(17)
[2]曾国藩文学风格论浅探[J]. 胡影怡.  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8(11)
[3]论曾国藩诗歌中的道家人生观[J]. 彭昊.  中国文学研究. 2008(04)
[4]从《古文辞类纂》到《经史百家杂钞》——论曾国藩与桐城派的承传关系[J]. 潘志和.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10)
[5]曾国藩诗文作家论[J]. 翔云.  孝感学院学报. 2008(05)
[6]曾国藩“中兴桐城”的历史语境及其作用[J]. 汪德宁.  皖西学院学报. 2008(03)
[7]曾国藩的振世诗文[J]. 翔云.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8]以精确之训诂 作古茂之文章——论《曾国藩家书》文论思想中的训诂观[J]. 赵永刚.  贵州文史丛刊. 2008(02)
[9]曾国藩与桐城文派的中兴[J]. 张俊生.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1)
[10]曾国藩文化思想研究四题[J]. 范大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01)

硕士论文
[1]曾国藩诗歌研究[D]. 胡清芳.湖南科技大学 2009
[2]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D]. 汪磊.安徽师范大学 2007
[3]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D]. 胡影怡.苏州大学 2006
[4]曾国藩对桐城派文论的发展[D]. 刘来春.湖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85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85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2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