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前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的“女子救国”想象
发布时间:2021-05-15 18:52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没有话语权,她们处于附属的“他”者地位。然而伴随着近代民族危亡似乎有所变更,自戊戌变法以来,西风东渐,中国的女权思想运动开始兴起,并于20世纪初掀起了第一个高潮。不过笔者认为女性并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因为这种表面上的“重女轻男”的背后,依然存在着在以男性的眼光打量女性的事实,依然在以男权社会的标准衡量女性、塑造女性。文章对前五四时期(1898—1919)男性所塑造的“女子救国”形象进行梳理,回归当时女权启蒙运动的生态背景,去探讨隐含在“女子救国”形象背后更为复杂的动因和本质,即男性启蒙者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将女性推向了历史的前台,完成了对救国女子的想象,同时这些女子们在救国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自救。此外,文章还立足当下,考察女性解放的根本途径,即:一方面考察了历史上的女权启蒙的功过是非,另一方面也为当下女性认清自身生存境遇提供了参考坐标。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1章 前五四时期的女性启蒙思潮
1.1 父权秩序下的传统女性
1.2 从“改良群智”到女性启蒙
1.3 启蒙女性的核心:自救与救国
第2章 前五四时期“女子救国”形象论
2.1 走出书香门第的“闺阁千金”
2.2 “以色救国”的青楼女子
2.3 异域他乡的女中豪杰
2.4 重构中国古代巾帼英雄
2.5 尚武精神的女侠
第3章 “女子救国”论的启蒙内涵
3.1 男子以“女子启蒙”的导师自居
3.2 “女子救国”背后的色欲想象
3.3 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清末女豪杰小说的产生[J]. 周乐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11)
[2]晚清小说中的“新女性”[J]. 周乐诗. 社会科学. 2011(06)
[3]清末新小说中的女子舍“身”救国现象[J]. 郑丽丽,郭继宁.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
[4]清末新小说中的“女豪杰”[J]. 冯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5]从《新青年》到《妇女杂志》——五四时期男性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妇女问题[J]. 刘慧英. 中国文化研究. 2008(01)
[6]想象女性与真实女性——女性作家对男权想象的突围[J]. 赵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1)
[7]论清末维新派的女权话语建构[J]. 段炜.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8]20世纪初中国的女权话语与文学中的女性想象[J]. 杨联芬.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20世纪初中国女权启蒙中的救国女子形象[J]. 刘慧英.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02)
[10]“女性”与“小说”与“近代化”——对明以来迄晚清民初性别书写的重新思考[J]. 李舜华. 明清小说研究. 2001(03)
博士论文
[1]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 金正秀.北京大学 2011
[2]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 刘堃.南开大学 2010
[3]清末小说中的女性想象(1902-1911)[D]. 周乐诗.上海大学 2010
[4]晚清至五四时期女性身体观念考[D]. 段炜.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略论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 于晓风.山东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从花木兰看女英雄的塑造与重写[D]. 李兴兴.暨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88163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1章 前五四时期的女性启蒙思潮
1.1 父权秩序下的传统女性
1.2 从“改良群智”到女性启蒙
1.3 启蒙女性的核心:自救与救国
第2章 前五四时期“女子救国”形象论
2.1 走出书香门第的“闺阁千金”
2.2 “以色救国”的青楼女子
2.3 异域他乡的女中豪杰
2.4 重构中国古代巾帼英雄
2.5 尚武精神的女侠
第3章 “女子救国”论的启蒙内涵
3.1 男子以“女子启蒙”的导师自居
3.2 “女子救国”背后的色欲想象
3.3 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清末女豪杰小说的产生[J]. 周乐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11)
[2]晚清小说中的“新女性”[J]. 周乐诗. 社会科学. 2011(06)
[3]清末新小说中的女子舍“身”救国现象[J]. 郑丽丽,郭继宁.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
[4]清末新小说中的“女豪杰”[J]. 冯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5]从《新青年》到《妇女杂志》——五四时期男性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妇女问题[J]. 刘慧英. 中国文化研究. 2008(01)
[6]想象女性与真实女性——女性作家对男权想象的突围[J]. 赵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1)
[7]论清末维新派的女权话语建构[J]. 段炜.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8]20世纪初中国的女权话语与文学中的女性想象[J]. 杨联芬.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20世纪初中国女权启蒙中的救国女子形象[J]. 刘慧英.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02)
[10]“女性”与“小说”与“近代化”——对明以来迄晚清民初性别书写的重新思考[J]. 李舜华. 明清小说研究. 2001(03)
博士论文
[1]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 金正秀.北京大学 2011
[2]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 刘堃.南开大学 2010
[3]清末小说中的女性想象(1902-1911)[D]. 周乐诗.上海大学 2010
[4]晚清至五四时期女性身体观念考[D]. 段炜.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略论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 于晓风.山东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从花木兰看女英雄的塑造与重写[D]. 李兴兴.暨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88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8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