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0 08:49
《论语谶》一向被视为“杂谶”,历代辑佚者对其多作忽略,但其作为“经谶”代表,其演进过程应该包含着谶纬文献体系整合的信息,讨论其内容以及其与“纬书”的关系,梳理其内在的思想脉络,借以探究谶纬源流、谶纬文献体系的发展整合、谶纬与经学关系等方面,将对谶纬学的研究有一定助益。谶纬研究方兴未艾,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不应再局限于“七纬”之中,而应以重新厘定“谶”“纬”关系为基础,将视野扩大到“谶”书之属,重视对现存谶纬文献的整体观照,以求充分利用这些留存不易的古代文献。本文即是对《论语谶》专书的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对《论语谶》的概述,将对《论语谶》成书、版本、篇目及内容、禁绝及辑佚等方面进行考察。第二章梳理《论语谶》中的古史传说,重点为探究《论语谶》的成书缘由。以资为王莽代汉的证明,应是本书的作意。而其所摄取的古史传说,在虚妄用意之下又保留着有价值的成分,黄老思想则是其与汉时现实相关联的具体显现。第三章探究《论语谶》中的星象论,本意为考察谶纬之书的文献来源。独特的“三台星分野”说,显示本书对于其时天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而透过“枉矢星”“蚩尤旗”的原本来源,则能...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论语谶》文本流传考
一、 出于王莽时之整理
二、 《论语谶》的篇目及内容
三、 《论语谶》的禁绝及辑佚
第二章 《论语谶》中古史传说的用意
一、 以资代汉
二、 黄老思想的体现
第三章 《论语谶》之星象论
一、 “三台星分野”说
二、 “虐王反度,枉矢合”考
三、 “蚩尤旗”与汉代蚩尤崇拜
第四章 《论语谶》与孔子形象的重塑
一、 儒家的“圣人”观
二、 从圣人到圣王
三、 “玄圣素王”——谶纬中的孔子神话
第五章 《论语谶》的解经特征
一、 谶纬文献对《论语》的征引
二、 《论语谶》解经的基本方法
三、 《论语谶》经解的价值
结语:《论语谶》与其他纬书之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春秋纬》的过度诠释:孔子神化与经典臆说[J]. 平飞. 江淮论坛. 2008(06)
[2]作为匹夫的玄圣素王——谶纬文献中的孔子形象与思想[J]. 徐兴无. 古典文献研究. 2008(00)
[3]郑注与汉代别家《论语注》之比较[J]. 田春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7(01)
[4]先秦诸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摭谈[J]. 郑先彬.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5]先秦三部典籍中的孔子形象剖析[J]. 张岩.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6]汉代“蚩尤”崇拜[J]. 王子今. 南都学坛. 2006(04)
[7]《古论》、《齐论》与《鲁论》考述[J]. 唐明贵. 阴山学刊. 2006(01)
[8]谶纬中的孔子[J]. 曾德雄. 人文杂志. 2006(01)
[9]中国学者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论语》研究[J]. 唐明贵.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02)
[10]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J]. 霍松林,霍建波. 兰州大学学报. 2004(04)
硕士论文
[1]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看《论语》在两汉的流传[D]. 张祖伟.山东大学 2008
[2]汉代《论语》的流传与演变[D]. 田春来.武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97471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论语谶》文本流传考
一、 出于王莽时之整理
二、 《论语谶》的篇目及内容
三、 《论语谶》的禁绝及辑佚
第二章 《论语谶》中古史传说的用意
一、 以资代汉
二、 黄老思想的体现
第三章 《论语谶》之星象论
一、 “三台星分野”说
二、 “虐王反度,枉矢合”考
三、 “蚩尤旗”与汉代蚩尤崇拜
第四章 《论语谶》与孔子形象的重塑
一、 儒家的“圣人”观
二、 从圣人到圣王
三、 “玄圣素王”——谶纬中的孔子神话
第五章 《论语谶》的解经特征
一、 谶纬文献对《论语》的征引
二、 《论语谶》解经的基本方法
三、 《论语谶》经解的价值
结语:《论语谶》与其他纬书之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春秋纬》的过度诠释:孔子神化与经典臆说[J]. 平飞. 江淮论坛. 2008(06)
[2]作为匹夫的玄圣素王——谶纬文献中的孔子形象与思想[J]. 徐兴无. 古典文献研究. 2008(00)
[3]郑注与汉代别家《论语注》之比较[J]. 田春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7(01)
[4]先秦诸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摭谈[J]. 郑先彬.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5]先秦三部典籍中的孔子形象剖析[J]. 张岩.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6]汉代“蚩尤”崇拜[J]. 王子今. 南都学坛. 2006(04)
[7]《古论》、《齐论》与《鲁论》考述[J]. 唐明贵. 阴山学刊. 2006(01)
[8]谶纬中的孔子[J]. 曾德雄. 人文杂志. 2006(01)
[9]中国学者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论语》研究[J]. 唐明贵.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02)
[10]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J]. 霍松林,霍建波. 兰州大学学报. 2004(04)
硕士论文
[1]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看《论语》在两汉的流传[D]. 张祖伟.山东大学 2008
[2]汉代《论语》的流传与演变[D]. 田春来.武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97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97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