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颂赞文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0 04:02
颂和赞是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两种文体形式。它们以各自特殊的语言结构形式,述颂美赞着社会和人生,具有崇高的情感色彩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它们均源自于先秦,初兴于两汉,流变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大盛,是李唐时期诸多文体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研究中,我们结合唐代各阶段的社会文化思潮,从颂、赞创作和批评两大方面对唐代的颂赞作了探讨。从创作的角度看,初唐时期颂、赞在主题取向上有反思性和现实性的一面,既有应制而作也有文士的自制,其中以唐太宗、王绩、褚亮、颜师古、王勃等人的创作较为突出;盛唐时期,在文德政治理念下,颂和赞呈百花竞放的局面,这与时代乃至文士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在风格上有圆融和靡丽的一面。此期以唐玄宗、张说、张九龄、苏颋、李华、王维、李白等人的创作水平最高;中唐时期的颂赞在内容上出现了对圣德和帝王的疏离,较多的是对贤臣高士的赞歌,同时出现了较多的佛赞。此期的颂赞作家以韩愈、柳宗元、梁肃、白居易、吕温、符载等人的作品较好;晚唐五代,佛颂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这些佛颂在观照与体悟中走向了雅化一途。同时,这个时期,邈真赞登上了文学的前台,其纪传叙事文学的特征,表现的较为突出。由于社会...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先唐颂、赞文体的发展
第一节 先唐颂体的发展
一、先秦之颂
二、秦时之颂
三、两汉之颂
四、魏晋南北朝隋之颂
第二节 先唐赞体的发展
一、先秦的赞
二、两汉的赞
三、三国至隋代的赞
第三节 刘勰、萧统的颂、赞观
一、《文心雕龙》与《文选》中颂、赞所选篇目
二、各家对《文心雕龙·颂赞》的解读
三、萧统的颂、赞观
四、刘勰与萧统颂、赞观的对比
第二章 初唐时期的颂、赞
第一节 颂、赞文在主题取向上的反思性和现实性
第二节 应制与自制
第三节 王勃颂文中颂与序的矜和放
第四节 王绩、颜师古的颂、赞
第三章 盛唐时期的颂、赞
第一节 文德政治理念下的百花竞放
第二节 盛唐文士心态概述
第三节 论盛唐颂、赞创作的圆融和靡丽
第四节 二张、苏颋、王维、元结等人的颂、赞创作
第四章 中唐时期的颂、赞
第一节 颂对圣德的疏离
一、对圣德和帝王的疏离
二、对贤臣高士的高歌
三、对祥符和祭祀的失题
第二节 赞对佛事的亲和
一、贤臣高士赞的继续高扬
二、佛寺(像)、经幢赞的慧炬赩然
三、从单纯佛赞到人间的祈福
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的颂、赞
一、韩愈颂的个性化创作
二、柳宗元赞的精神特质
第四节 权德舆、梁肃、白居易等人的颂、赞
一、权德舆赞的雅正弘博
二、梁肃赞的典雅醇厚
三、白居易颂的敦厚雅正和赞的温婉舒缓
四、符载的赞和唐次的颂
第五章 晚唐、五代时期的颂、赞
第一节 晚唐五代时期佛颂的繁荣
一、颂与现实的距离
二、佛颂的兴盛
三、佛颂在观照与体悟中走向雅化
第二节 敦煌邈真赞的独秀
一、邈真赞与敦煌地区的社会文化风气
二、邈真赞的内容
三、邈真赞的渊源
四、几点思考
第三节 邈真赞的纪传叙事文学的特征
第四节 情志表达的又一出路
第六章 唐代颂、赞文体功能的发生
第一节 唐代颂文体的纪事功能指向
一、帝王圣德的歌颂
二、宫殿寺观的赞叹
三、德政遗爱的高歌
第二节 唐代赞文体的纪传功能指向
一、简笔勾勒显仪容
二、细选行事写性情
三、褒赞称美誉平生
第三节 唐代颂文体功能的发生
一、俯视与仰视:接受者的特殊性和创作主体意识的缺失
二、颂文体的表意和表象功能
第四节 唐代赞文体功能的发生
一、人物赞与画赞从游离到独立的完成
二、赞文体的表现功能
第七章 唐代颂、赞文体的形式批评
第一节 颂文体的形式批评
一、颂序的恣肆
二、藻饰中的华丽
三、繁写下的精致
第二节 赞文体的形式批评
一、注重体赡辞清,杂用文绮,华实相胜
二、注重缓急应节,繁约得正,贵乎精要
三、注重点睛画龙,夹叙夹议,义正志显
第三节 颂文体的语言层次中的突出形式及其前景化
一、高、大、全、美的追求
二、奇、僻、生、疏的张扬
三、词语的叠用与并列
第四节 赞文体的语言层次中的突出形式及其前景化
一、语音层面的前景化分析
二、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前景化分析
三、形式上的四言和多言、散体赞
第八章 唐代颂、赞文体的修辞研究
第一节 唐代颂文体微观修辞技巧
一、比喻
二、夸饰
第二节 唐代颂文体宏观修辞技巧
一、视点
二、节奏
三、距离
第三节 唐代赞文体微观修辞技巧
一、比喻
二、夸饰
第四节 唐代赞文体宏观修辞技巧
一、视点
二、场面
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答辩委员名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歌诗与诵诗:汉代诗歌的文体流变及功能分化[J]. 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2]论魏晋南北朝画赞[J]. 张克锋. 东南文化. 2007(03)
[3]论宋代“《文选》学”衰落之原因[J]. 任竞泽. 中国文化研究. 2007(02)
[4]中国古代文体的价值序列[J]. 王长华,郗文倩. 文学遗产. 2007(02)
[5]《史记》论赞对古代杂文文体的影响[J]. 谌东飚. 云梦学刊. 2007(01)
[6]敦煌写本邈真赞所见真堂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关于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研究之一[J]. 郑炳林. 敦煌研究. 2006(06)
[7]唐代“贞观之治”的儒治问题新探[J]. 孙景坛.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6)
[8]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 陈兵. 中华文化论坛. 2004(03)
[9]《文选》赞体文起源考辨[J]. 李成荣.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10]关于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的理论思考[J]. 赵敏俐. 中国诗歌研究. 2004(00)
博士论文
[1]作为文体的颂赞与中国美颂传统的形成[D]. 胡吉星.暨南大学 2009
[2]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D]. 任树民.山东大学 2008
[3]初盛唐的儒学与文学[D]. 刘顺.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D]. 郗文倩.河北大学 2007
[5]上古“颂类”文学精神及其体类特征[D]. 段立超.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两周颂扬铭文及其文化研究[D]. 金信周.复旦大学 2006
[7]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 赵彩花.复旦大学 2004
[8]颂诗的起源与流变——三代诗歌主流的逻辑推演与实证研究[D]. 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97049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先唐颂、赞文体的发展
第一节 先唐颂体的发展
一、先秦之颂
二、秦时之颂
三、两汉之颂
四、魏晋南北朝隋之颂
第二节 先唐赞体的发展
一、先秦的赞
二、两汉的赞
三、三国至隋代的赞
第三节 刘勰、萧统的颂、赞观
一、《文心雕龙》与《文选》中颂、赞所选篇目
二、各家对《文心雕龙·颂赞》的解读
三、萧统的颂、赞观
四、刘勰与萧统颂、赞观的对比
第二章 初唐时期的颂、赞
第一节 颂、赞文在主题取向上的反思性和现实性
第二节 应制与自制
第三节 王勃颂文中颂与序的矜和放
第四节 王绩、颜师古的颂、赞
第三章 盛唐时期的颂、赞
第一节 文德政治理念下的百花竞放
第二节 盛唐文士心态概述
第三节 论盛唐颂、赞创作的圆融和靡丽
第四节 二张、苏颋、王维、元结等人的颂、赞创作
第四章 中唐时期的颂、赞
第一节 颂对圣德的疏离
一、对圣德和帝王的疏离
二、对贤臣高士的高歌
三、对祥符和祭祀的失题
第二节 赞对佛事的亲和
一、贤臣高士赞的继续高扬
二、佛寺(像)、经幢赞的慧炬赩然
三、从单纯佛赞到人间的祈福
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的颂、赞
一、韩愈颂的个性化创作
二、柳宗元赞的精神特质
第四节 权德舆、梁肃、白居易等人的颂、赞
一、权德舆赞的雅正弘博
二、梁肃赞的典雅醇厚
三、白居易颂的敦厚雅正和赞的温婉舒缓
四、符载的赞和唐次的颂
第五章 晚唐、五代时期的颂、赞
第一节 晚唐五代时期佛颂的繁荣
一、颂与现实的距离
二、佛颂的兴盛
三、佛颂在观照与体悟中走向雅化
第二节 敦煌邈真赞的独秀
一、邈真赞与敦煌地区的社会文化风气
二、邈真赞的内容
三、邈真赞的渊源
四、几点思考
第三节 邈真赞的纪传叙事文学的特征
第四节 情志表达的又一出路
第六章 唐代颂、赞文体功能的发生
第一节 唐代颂文体的纪事功能指向
一、帝王圣德的歌颂
二、宫殿寺观的赞叹
三、德政遗爱的高歌
第二节 唐代赞文体的纪传功能指向
一、简笔勾勒显仪容
二、细选行事写性情
三、褒赞称美誉平生
第三节 唐代颂文体功能的发生
一、俯视与仰视:接受者的特殊性和创作主体意识的缺失
二、颂文体的表意和表象功能
第四节 唐代赞文体功能的发生
一、人物赞与画赞从游离到独立的完成
二、赞文体的表现功能
第七章 唐代颂、赞文体的形式批评
第一节 颂文体的形式批评
一、颂序的恣肆
二、藻饰中的华丽
三、繁写下的精致
第二节 赞文体的形式批评
一、注重体赡辞清,杂用文绮,华实相胜
二、注重缓急应节,繁约得正,贵乎精要
三、注重点睛画龙,夹叙夹议,义正志显
第三节 颂文体的语言层次中的突出形式及其前景化
一、高、大、全、美的追求
二、奇、僻、生、疏的张扬
三、词语的叠用与并列
第四节 赞文体的语言层次中的突出形式及其前景化
一、语音层面的前景化分析
二、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前景化分析
三、形式上的四言和多言、散体赞
第八章 唐代颂、赞文体的修辞研究
第一节 唐代颂文体微观修辞技巧
一、比喻
二、夸饰
第二节 唐代颂文体宏观修辞技巧
一、视点
二、节奏
三、距离
第三节 唐代赞文体微观修辞技巧
一、比喻
二、夸饰
第四节 唐代赞文体宏观修辞技巧
一、视点
二、场面
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答辩委员名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歌诗与诵诗:汉代诗歌的文体流变及功能分化[J]. 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2]论魏晋南北朝画赞[J]. 张克锋. 东南文化. 2007(03)
[3]论宋代“《文选》学”衰落之原因[J]. 任竞泽. 中国文化研究. 2007(02)
[4]中国古代文体的价值序列[J]. 王长华,郗文倩. 文学遗产. 2007(02)
[5]《史记》论赞对古代杂文文体的影响[J]. 谌东飚. 云梦学刊. 2007(01)
[6]敦煌写本邈真赞所见真堂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关于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研究之一[J]. 郑炳林. 敦煌研究. 2006(06)
[7]唐代“贞观之治”的儒治问题新探[J]. 孙景坛.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6)
[8]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 陈兵. 中华文化论坛. 2004(03)
[9]《文选》赞体文起源考辨[J]. 李成荣.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10]关于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的理论思考[J]. 赵敏俐. 中国诗歌研究. 2004(00)
博士论文
[1]作为文体的颂赞与中国美颂传统的形成[D]. 胡吉星.暨南大学 2009
[2]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D]. 任树民.山东大学 2008
[3]初盛唐的儒学与文学[D]. 刘顺.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D]. 郗文倩.河北大学 2007
[5]上古“颂类”文学精神及其体类特征[D]. 段立超.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两周颂扬铭文及其文化研究[D]. 金信周.复旦大学 2006
[7]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 赵彩花.复旦大学 2004
[8]颂诗的起源与流变——三代诗歌主流的逻辑推演与实证研究[D]. 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97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97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