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西汉初年奏议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4 03:22
  奏议是中国古代上行公文的重要类型之一,是下情上达的重要途径,是统治者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汉初奏议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汉初奏议在主题思想、创作技巧和文化意蕴等方面,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作品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奏议作为古代典籍中一种重要文献,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对以后奏议的规范与定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立足于奏议文本本身的角度,通过分析奏议在汉初的主题趋向,发挥的重要社会作用,以及奏议本身所具有的文体特点等入手,力求开掘汉初奏议的整体价值。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对汉初奏议文体的界定,明确汉初奏议的文体类型。通过对汉初奏议章、表、奏、议、疏等五种类型的特点、功能和写作要求,找出汉初奏议的常用类型。根据奏议本身为应用性文体这一属性,分析奏议的固有属性。通过奏议的功能,了解汉初奏议所起到的社会功用。其次,整理和分析汉初奏议的研究过程,通过古人和今人对汉初奏议的研究内容,找出汉初奏议研究还能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二部分是汉初奏议的主题趋向。通过列举从刘邦建立汉朝,到文景时期的奏议篇目,找出汉初两个历史阶段奏议的主体趋向:刘邦到吕后时期,主要集中...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汉初奏议概况
        一、 汉初奏议的文体界定
        二、 汉初奏议的分类
        三、 汉初奏议的特点
        四、 汉初奏议的功能
    第二节 汉初奏议研究状况
        一、 汉初奏议研究历史
        二、 汉初奏议研究现状
第一章 汉初奏议的主题
    第一节 刘邦至吕后时期奏议主题
        一、 在统一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
        二、 建国以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反思秦亡教训
            (二) 封赏功臣
            (三) 徙六国后
            (四) 诛异姓王
    第二节 文、景时期奏议主题
        一、 经济发展
        二、 戍边、抵御匈奴
        三、 削藩问题
第二章 汉初奏议的社会作用
    第一节 政治建设的作用
    第二节 军事建设的作用
    第三节 经济建设之保障
第三章 汉初奏议的文化意蕴与民族精神
    第一节 汉初奏议的文化意蕴
        一、 追求实用价值
        二、 体现“大汉气象”
        三、 忧患意识与参与精神
        四、 “与其危君,宁危身”的劝谏文化心态
    第二节 汉初奏议的民族精神
        一、 立志于做大事的事功精神
        二、 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章 汉初奏议的文学价值与美学阐释
    第一节 汉初奏议的文学价值
        一、 汉初奏议的文采及原因探析
            (一) 扮演全社会的教育者角色
            (二) 深重的忧患意识
            (三) 独立的人格精神
            (四) 思想上百家争鸣
        二、 文学价值
    第二节 汉初奏议的美学阐释
        一、 汉初奏议个性形象与人格美
        二、 汉初奏议典雅美
        三、 汉初奏议篇章美
第五章 汉初奏议的影响与历史作用
    第一节 奏议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 奏议作者的谏诤意识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 汉初奏议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二节 奏议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一、 经国安邦
        二、 激浊扬清
        三、 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栖写作下的文体渗透——以汉赋和汉代奏议文体关系考察[J]. 冯良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2]汉代奏议文风的衍变[J]. 王启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3]中国古代奏议文的文学研究价值[J]. 仇海平.  学理论. 2010(31)
[4]《独断》与汉代奏议文[J]. 李楠.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5]说“渊懿”——以西汉董、匡、刘三家奏议文为例[J]. 许结.  文学遗产. 2008(05)

硕士论文
[1]汉代奏议类文体研究[D]. 盖晓霞.长春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03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03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3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