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平淡”诗学观探微
发布时间:2021-05-24 10:28
中国文学批评史有着悠久的尚“淡”传统,宋人首先将“平淡”作为一种美学理想,有意识地提出并加以追求,使“平淡”诗学观成为宋代最具特色的文学思想。宋代“平淡”诗学观有着深厚的“道”学渊源:一者是老庄外向包容的本体之“道”,“平淡”所含有的包容一切美的性质是从老子的“天道”发展而来;庄子一句“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将“淡”正式引入美学领域;南北朝时,钟嵘在对老庄之“道”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大胆使用“淡而无味”来揭露玄言诗的弊病;晚唐,《二十四诗品》的“淡”美思想同样是从老庄之“道”生发出来,在经历了唐诗繁荣之后,审美趣味又回复到“淡”中来,为宋代“平淡”诗学观的兴盛打下基础。一者是孔孟内倾意义上的修德之“道”,宋代士人长期处于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强化集权这两极矛盾深厚的社会环境,和党争激烈的文化环境之中,同时,儒学的复兴使得古老的尚“淡”精神大规模渗入并影响文苑,最终促成宋代文人双重人格和二元互补心态的形成,他们一方面积极入世,寻求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得时刻做好遭遇贬谪的准备,于是注重心性修养的内倾性的儒家之“道”便成为宋人首选,具体表现为平静闲和的心态。宋代“平淡”诗学观的内涵是“平淡无...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对论文标题的说明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第一章 宋代“平淡”诗学观的思想理论渊源
一、老庄之“道”与“平淡”
二、孔孟之“道”与“平淡”
三、钟嵘《诗品》之“滋味”与“平淡”
四、《二十四诗品》之“诗境”与“平淡”
第二章 梅尧臣的“平淡”诗学观
一、梅尧臣“平淡”诗学观提出的背景
二、梅尧臣“平淡”诗学观的提出
三、梅尧臣“平淡”诗学观的成因
四、梅尧臣“平淡”诗学观的内涵——“苦淡”
第三章 欧阳修的“平淡”诗学观
一、欧阳修“平淡”诗学观的提出
二、欧阳修“平淡”诗学观的成因
三、欧阳修“平淡”诗学观的内涵——“古淡”
第四章 苏轼的“平淡”诗学观
一、苏轼“平淡”诗学观的提出
二、苏轼“平淡”诗学观的内涵——“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三、苏轼“平淡”诗学观与“和陶诗”
第五章 黄庭坚的“平淡”诗学观
一、黄庭坚诗作中的“淡”与“法”
二、黄庭坚“平淡”诗学观的内涵——“淡于法”
三、黄庭坚“平淡”诗学观的实现途径——“参活法”
第六章 结论
一、宋代“平淡”诗学观出自老庄之“道”
二、宋代“士人心态”的形成受了孔孟之“道”的影响
三、宋代“平淡”诗学观的内涵——“平淡无奇”与“平淡有奇”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著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宋诗平淡美发展脉络浅析——兼论梅、欧、苏、黄四家的平淡美理论与实践[J]. 徐佩锋.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2]说“淡”美[J]. 陈良运. 湖南社会科学. 2008(02)
[3]老成·平淡·以清为美——宋人审美趣味丛论[J]. 刘畅.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4]“清”美文化原论[J]. 韩经太.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2)
[5]以“淡”为美——道家论平淡美胜过浓丽美[J]. 祁志祥. 贵州社会科学. 2002(03)
[6]清吟诗心的精神状态分析[J]. 韩经太. 文学遗产. 1997(01)
[7]中国诗学的平淡美理想[J]. 韩经太. 中国社会科学. 1991(03)
[8]说“淡”——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札记之一[J]. 李祥林. 学术论坛. 1991(01)
[9]论宋人平淡诗观的特殊指向与内蕴[J]. 韩经太. 学术月刊. 1990(07)
[10]平淡——中国古代诗苑中的一种风格美[J]. 祁志祥. 文艺研究. 1986(03)
本文编号:3204047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对论文标题的说明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第一章 宋代“平淡”诗学观的思想理论渊源
一、老庄之“道”与“平淡”
二、孔孟之“道”与“平淡”
三、钟嵘《诗品》之“滋味”与“平淡”
四、《二十四诗品》之“诗境”与“平淡”
第二章 梅尧臣的“平淡”诗学观
一、梅尧臣“平淡”诗学观提出的背景
二、梅尧臣“平淡”诗学观的提出
三、梅尧臣“平淡”诗学观的成因
四、梅尧臣“平淡”诗学观的内涵——“苦淡”
第三章 欧阳修的“平淡”诗学观
一、欧阳修“平淡”诗学观的提出
二、欧阳修“平淡”诗学观的成因
三、欧阳修“平淡”诗学观的内涵——“古淡”
第四章 苏轼的“平淡”诗学观
一、苏轼“平淡”诗学观的提出
二、苏轼“平淡”诗学观的内涵——“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三、苏轼“平淡”诗学观与“和陶诗”
第五章 黄庭坚的“平淡”诗学观
一、黄庭坚诗作中的“淡”与“法”
二、黄庭坚“平淡”诗学观的内涵——“淡于法”
三、黄庭坚“平淡”诗学观的实现途径——“参活法”
第六章 结论
一、宋代“平淡”诗学观出自老庄之“道”
二、宋代“士人心态”的形成受了孔孟之“道”的影响
三、宋代“平淡”诗学观的内涵——“平淡无奇”与“平淡有奇”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著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宋诗平淡美发展脉络浅析——兼论梅、欧、苏、黄四家的平淡美理论与实践[J]. 徐佩锋.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2]说“淡”美[J]. 陈良运. 湖南社会科学. 2008(02)
[3]老成·平淡·以清为美——宋人审美趣味丛论[J]. 刘畅.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4]“清”美文化原论[J]. 韩经太.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2)
[5]以“淡”为美——道家论平淡美胜过浓丽美[J]. 祁志祥. 贵州社会科学. 2002(03)
[6]清吟诗心的精神状态分析[J]. 韩经太. 文学遗产. 1997(01)
[7]中国诗学的平淡美理想[J]. 韩经太. 中国社会科学. 1991(03)
[8]说“淡”——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札记之一[J]. 李祥林. 学术论坛. 1991(01)
[9]论宋人平淡诗观的特殊指向与内蕴[J]. 韩经太. 学术月刊. 1990(07)
[10]平淡——中国古代诗苑中的一种风格美[J]. 祁志祥. 文艺研究. 1986(03)
本文编号:3204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0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