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在韩国汉文学中的传播与接受
发布时间:2021-05-25 19:25
本文试图证明陶渊明诗文在高丽和朝鲜的传播、接受之途径和衍化及韩国文人之陶渊明观,分为六章进行探讨。第一,陶渊明诗文集传入时期与流传特征。陶诗三国时代(约当隋末唐初618年前后)已经传入韩国,而陶渊明集高丽中期传入朝鲜半岛,约林惟正出生时期,即1140年至1170年之间。高丽末崇尚陶渊明的风气流行,此时陶渊明集在高丽传播。直到朝鲜时代陶集才被翻刻,翻刻情况分为陶集与单篇文章《归去来辞》两类。对文集的流传来说,它的盛行始于君王与文人重视陶渊明高雅清洁的人品与性情及其文学的社会功效性。单篇文章《归去来辞》因约朝鲜中期的激烈的政治纷纭而更广为传播。文人在其诗文中最看重《归去来辞》,因其独步的影响力而在中国汉文学单篇文章中翻刻频率最高。就陶渊明诗文集流传途径的最大特征而言,可以概括为“地域性”,以岭南、湖南、湖西三南地区为主。其诗文集的盛行与朝鲜的地区文化及朝鲜的政治现实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第二,对陶渊明的人品与诗文批评。高丽中期文人崇尚陶渊明兼备人品与文品,不过高丽后期官僚阶层文人因政治身份而批判其辞官隐逸。朝鲜文人格外崇尚陶渊明为人、为诗。其原因如下:一是其人品的性情符合朝鲜王朝推广的儒家礼...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陶渊明诗文集在韩国的流衍与传播
第一节 陶渊明诗文集传入高丽
第二节 陶渊明诗文集在朝鲜的传播与流传途径
一、陶渊明诗文集的翻刻与盛行
二、陶渊明诗文集流传途径的特征
第二章 陶渊明的人品和诗文批评
第一节 中国的陶渊明批评
一、南北朝:陶渊明批评的萌芽
二、唐代:对陶渊明的遮蔽
三、宋代:陶渊明的典范化
第二节 高丽时代陶渊明批评
一、高丽中期对陶渊明的认识
二、高丽后期对陶渊明的认识
第三节 朝鲜时代陶渊明批评
一、陶渊明人品批评
二、陶渊明诗文批评——兼论学陶
第四节 韩国文人对陶渊明人格与诗文的认识
第三章 韩国的山水田园诗对陶诗的接受
第一节 陶渊明田园诗与韩国的田园诗
一、崇尚自然与生活的自然
二、重农思想及走向农民
第二节 陶诗的闲情逸致与韩国的山水田园诗
一、陶渊明田园诗与闲情逸致
二、韩国的山水田园诗与闲情逸致
第三节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接受成因
一、亲和自然的心愿
二、对山水怡情与寂静和谐的追求
第四章 “桃花源”意象在韩国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对桃花源是否为仙源之论争
第二节 桃花源意象的衍变
一、高丽时代桃花源的人世化
二、朝鲜时代桃花源的实地化
第三节 对“桃花源”意象的接受与衍变成因
第五章 对《归去来辞》的接受与衍化
第一节 中国文人论《归去来辞》——兼论对韩国文人的影响
第二节 韩国文人论《归去来辞》
第三节 以“归去来图”论陶
第四节 韩国“次归去来辞”的演化
一、追从回归之志
二、“次归去来辞”与性理思想
三、论韩国“次归去来辞”的特点
第六章 “五柳先生”型人物形象与陶渊明的典范化
第一节 理想化的陶渊明“五柳先生”
第二节 《五柳先生传》在韩国的流传
第三节 五柳先生型人物塑造与嬗变
一、《白云居士传》的士人形像
二、《浮休子传》的君子形像
三、《自传》的处士形像
四、《灵长山客传》的隐者形像
第四节 五柳先生的典范化与艺术化的人生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遗民对陶渊明的接受[J]. 李剑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2]元代屈、陶并称与是陶非屈论[J]. 李剑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3)
[3]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辨——兼述陶渊明诗接受史上的一个问题[J]. 胡大雷. 许昌学院学报. 2006(04)
[4]异化的乌托邦——唐人“桃花源”题咏的承与变[J]. 刘中文. 学术交流. 2006(06)
[5]论隋唐士人对陶渊明的拒斥[J]. 刘中文. 求是学刊. 2006(03)
[6]论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J]. 何海燕.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7]蔡正孙考论——以《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为中心[J]. 张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8]论梅尧臣诗对陶渊明的接受[J]. 张明华,魏宏灿.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2)
[9]北宋党争与苏轼的陶渊明情结[J]. 丁晓,沈松勤.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唐人的陶渊明批评[J]. 高林广.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博士论文
[1]苏轼“和陶诗”研究[D]. 金甫暻.复旦大学 2008
[2]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 吕菊.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朝鲜英、正时期的文献学家[D]. 佟桂芬.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2]宋人论陶与陶诗经典化[D]. 袁愈宗.湖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05878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陶渊明诗文集在韩国的流衍与传播
第一节 陶渊明诗文集传入高丽
第二节 陶渊明诗文集在朝鲜的传播与流传途径
一、陶渊明诗文集的翻刻与盛行
二、陶渊明诗文集流传途径的特征
第二章 陶渊明的人品和诗文批评
第一节 中国的陶渊明批评
一、南北朝:陶渊明批评的萌芽
二、唐代:对陶渊明的遮蔽
三、宋代:陶渊明的典范化
第二节 高丽时代陶渊明批评
一、高丽中期对陶渊明的认识
二、高丽后期对陶渊明的认识
第三节 朝鲜时代陶渊明批评
一、陶渊明人品批评
二、陶渊明诗文批评——兼论学陶
第四节 韩国文人对陶渊明人格与诗文的认识
第三章 韩国的山水田园诗对陶诗的接受
第一节 陶渊明田园诗与韩国的田园诗
一、崇尚自然与生活的自然
二、重农思想及走向农民
第二节 陶诗的闲情逸致与韩国的山水田园诗
一、陶渊明田园诗与闲情逸致
二、韩国的山水田园诗与闲情逸致
第三节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接受成因
一、亲和自然的心愿
二、对山水怡情与寂静和谐的追求
第四章 “桃花源”意象在韩国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对桃花源是否为仙源之论争
第二节 桃花源意象的衍变
一、高丽时代桃花源的人世化
二、朝鲜时代桃花源的实地化
第三节 对“桃花源”意象的接受与衍变成因
第五章 对《归去来辞》的接受与衍化
第一节 中国文人论《归去来辞》——兼论对韩国文人的影响
第二节 韩国文人论《归去来辞》
第三节 以“归去来图”论陶
第四节 韩国“次归去来辞”的演化
一、追从回归之志
二、“次归去来辞”与性理思想
三、论韩国“次归去来辞”的特点
第六章 “五柳先生”型人物形象与陶渊明的典范化
第一节 理想化的陶渊明“五柳先生”
第二节 《五柳先生传》在韩国的流传
第三节 五柳先生型人物塑造与嬗变
一、《白云居士传》的士人形像
二、《浮休子传》的君子形像
三、《自传》的处士形像
四、《灵长山客传》的隐者形像
第四节 五柳先生的典范化与艺术化的人生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遗民对陶渊明的接受[J]. 李剑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2]元代屈、陶并称与是陶非屈论[J]. 李剑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3)
[3]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辨——兼述陶渊明诗接受史上的一个问题[J]. 胡大雷. 许昌学院学报. 2006(04)
[4]异化的乌托邦——唐人“桃花源”题咏的承与变[J]. 刘中文. 学术交流. 2006(06)
[5]论隋唐士人对陶渊明的拒斥[J]. 刘中文. 求是学刊. 2006(03)
[6]论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J]. 何海燕.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7]蔡正孙考论——以《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为中心[J]. 张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8]论梅尧臣诗对陶渊明的接受[J]. 张明华,魏宏灿.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2)
[9]北宋党争与苏轼的陶渊明情结[J]. 丁晓,沈松勤.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唐人的陶渊明批评[J]. 高林广.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博士论文
[1]苏轼“和陶诗”研究[D]. 金甫暻.复旦大学 2008
[2]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 吕菊.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朝鲜英、正时期的文献学家[D]. 佟桂芬.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2]宋人论陶与陶诗经典化[D]. 袁愈宗.湖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05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0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