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中的集体创作
发布时间:2021-05-25 17:13
集体创作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文学脉线,它与个人创作共同缔造了新文学的发展体系。与此同时集体创作为文艺的大众化提供了某种契机,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合理论证与强大支撑。此外集体创作作为一种文学生产的方式,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局限性也随着文学的发生而初露端倪。值得注意的是,集体创作在当代中国得以进一步开展却在当代文学的体制内最终消解。其中复杂的社会结构与文学传统的走向仍是集体创作研究不可规避的两大要素。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综述本论文研究现状并简述本文的大致思路。第一章讲述集体创作的兴起与发展:延安时期的解放区文艺运动借鉴了苏区文艺实践经验,并在结合了群众氛围的基础上展开了集体创作的试验。此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予了延安时期文学正确的前进方向,同时诞生了新歌剧《白毛女》这一集体创作的重要成果。某种程度上,开展集体创作的形式无意识地实现了作家身份的转型,集体与个人创作的关系为此日趋微妙。第二章阐释集体创作的深化与高潮:国家政权的建立和解放区集体创作的实践经验,共同为当代文学的发生提供了基础与条件。有关革命历史小说的撰写夹杂着主流话语的引导,具体体现在对...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集体创作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集体创作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整合与规约:创作的集体与集体的创作
第二节 方向与实验:《讲话》与《白毛女》的集体创作
第三节 流离与转型: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
第二章 集体创作的深化与高潮
第一节 管理与建构:作家身份与集体创作
第二节 狂欢与评定:工农兵方向与新民歌运动
第三节 焦虑与嬗变:个人—集体与集体—个人
第三章 集体创作的固化与消解
第一节 重构与消解:样板戏与集体创作
第二节 组织与生产:文革写作组与集体评论
第三节 断裂与坚守:手抄本小说与集体创作
第四章 集体创作的得与失
第一节 可行与必然:创作动机与集体创作
第二节 调整与塑造:创作主体与集体创作
第三节 回归与传承:去集体化与个人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下的潜藏与流动——对文革“类侦探”手抄本的解读[J]. 彭宏. 文艺评论. 2016(04)
[2]象征资本的争夺和博弈——关于《青春之歌》的论争和修改兼论集体写作[J]. 孙莹,周扬.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3]简论“十七年”文学体制对工农作家的培养——以陈登科为例[J]. 周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01)
[4]梁斌与“十七年文学”的写作模式[J]. 刘卫东.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4(04)
[5]歌剧《白毛女》的生产方式——集体创作的话语民主与《白毛女》叙事的初成[J]. 孟远. 文艺争鸣. 2013(12)
[6]“样板戏”传播的民间形态[J]. 李松. 文艺研究. 2013(08)
[7]瞿秋白与中国现代集体写作制度——以苏区戏剧大众化运动为中心[J]. 傅修海.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06)
[8]原始文献《红军长征记》揭秘[J]. 于继增. 文史精华. 2013(04)
[9]重读《红岩》:从个人记忆到国家文学[J]. 周晓风. 重庆社会科学. 2013(03)
[10]《讲话》的修改与建国初期的文艺实践[J]. 肖进. 文艺争鸣. 2012(05)
博士论文
[1]中国新文学集体创作研究(1928-1976)[D]. 首作帝.华中师范大学 2010
[2]歌剧《白毛女》研究[D]. 孟远.中国人民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05709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集体创作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集体创作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整合与规约:创作的集体与集体的创作
第二节 方向与实验:《讲话》与《白毛女》的集体创作
第三节 流离与转型: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
第二章 集体创作的深化与高潮
第一节 管理与建构:作家身份与集体创作
第二节 狂欢与评定:工农兵方向与新民歌运动
第三节 焦虑与嬗变:个人—集体与集体—个人
第三章 集体创作的固化与消解
第一节 重构与消解:样板戏与集体创作
第二节 组织与生产:文革写作组与集体评论
第三节 断裂与坚守:手抄本小说与集体创作
第四章 集体创作的得与失
第一节 可行与必然:创作动机与集体创作
第二节 调整与塑造:创作主体与集体创作
第三节 回归与传承:去集体化与个人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下的潜藏与流动——对文革“类侦探”手抄本的解读[J]. 彭宏. 文艺评论. 2016(04)
[2]象征资本的争夺和博弈——关于《青春之歌》的论争和修改兼论集体写作[J]. 孙莹,周扬.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3]简论“十七年”文学体制对工农作家的培养——以陈登科为例[J]. 周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01)
[4]梁斌与“十七年文学”的写作模式[J]. 刘卫东.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4(04)
[5]歌剧《白毛女》的生产方式——集体创作的话语民主与《白毛女》叙事的初成[J]. 孟远. 文艺争鸣. 2013(12)
[6]“样板戏”传播的民间形态[J]. 李松. 文艺研究. 2013(08)
[7]瞿秋白与中国现代集体写作制度——以苏区戏剧大众化运动为中心[J]. 傅修海.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06)
[8]原始文献《红军长征记》揭秘[J]. 于继增. 文史精华. 2013(04)
[9]重读《红岩》:从个人记忆到国家文学[J]. 周晓风. 重庆社会科学. 2013(03)
[10]《讲话》的修改与建国初期的文艺实践[J]. 肖进. 文艺争鸣. 2012(05)
博士论文
[1]中国新文学集体创作研究(1928-1976)[D]. 首作帝.华中师范大学 2010
[2]歌剧《白毛女》研究[D]. 孟远.中国人民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05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05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