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即使用:“语言学转向”与文学语言阐释
发布时间:2021-06-11 11: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由认识论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在语言哲学转向学派看来,语言学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层面,还应将其重点置于语言与存在以及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在语言哲学层面,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从语言本质主义批判入手,在观察生活的多样性基础上,建构起"意义即使用"的语言哲学观念,对文学的叙事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为文学语篇的意义生成研究提供了新的批评视角,进而扩大了文学批评的范畴。
【文章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9(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语言游戏”对传统语言学的解构与建构
2 不同文学思潮中的文学语言特征
2.1 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隐喻性”
2.2 现代主义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2.3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任意性”
3 不同文学思潮下文学的终极价值
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J]. 张晓敏.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2]功能视角下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专业化发展研究[J]. 高生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3]论安吉拉·卡特短篇小说的终极价值[J]. 张晓敏. 社会科学战线. 2017(10)
[4]语言学转向对文学话语确定性的影响——以莫言小说的文学话语为例[J]. 胡铁生,王晶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5]当代知识论的价值转向:缘起、问题与前景[J]. 方红庆.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2)
[6]重新认识后现代主义——本·阿格给我们的启迪[J]. 马驰. 甘肃社会科学. 2015(06)
[7]牡丹花开异域——《牡丹亭》海外传播综述[J]. 曹迎春,叶张煌.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8]论欧阳修的咏物诗[J]. 胡迎建.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本文编号:3224423
【文章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9(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语言游戏”对传统语言学的解构与建构
2 不同文学思潮中的文学语言特征
2.1 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隐喻性”
2.2 现代主义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2.3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任意性”
3 不同文学思潮下文学的终极价值
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J]. 张晓敏.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2]功能视角下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专业化发展研究[J]. 高生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3]论安吉拉·卡特短篇小说的终极价值[J]. 张晓敏. 社会科学战线. 2017(10)
[4]语言学转向对文学话语确定性的影响——以莫言小说的文学话语为例[J]. 胡铁生,王晶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5]当代知识论的价值转向:缘起、问题与前景[J]. 方红庆.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2)
[6]重新认识后现代主义——本·阿格给我们的启迪[J]. 马驰. 甘肃社会科学. 2015(06)
[7]牡丹花开异域——《牡丹亭》海外传播综述[J]. 曹迎春,叶张煌.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8]论欧阳修的咏物诗[J]. 胡迎建.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本文编号:3224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24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