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之的的文学贡献
发布时间:2021-06-11 08:45
宋之的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和改编了四十部剧本,一部小说集,两部散文和报告文学集,以及大量的杂文、评论作品,总计达到250余万字。宋之的的创作延续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主题,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一面揭示和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一面鼓动民众的觉醒与反抗。他的创作实绩和理论上的探索,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本论文将他的小说、戏剧、报告文学和散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宋之的作品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形式上的创新角度探讨了宋之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特色;从作家与社会的关系出发,考察其文学创作的源泉,探讨宋之的的创作与时代、与鲁迅的关系;观照宋之的左翼背景下的文学创作,探讨他对中国民间文艺、俄国文学、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方法的吸收和借鉴。论文分析宋之的研究失落的原因,再现其文学“多面手”形象,展示宋之的创作上的成绩,肯定宋之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应有的艺术贡献及价值。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现有文学史对宋之的的"暖昧"叙述
第一节 曾经的文学史地位
第二节 忽视与遗忘的现状
第一章 感应时代,对"急就章"作品的辩护
第一节 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
第二节 集中而深刻的矛盾冲突
第三节 表现形式的创新
第二章 多方面的创作源泉与出发点
第一节 当时的评价与受到的关注
第二节 时代的号召与激励
第三节 鲁迅的教诲与影响
第三章 "左翼"的传统与发扬
第一节 背景与文坛
第二节 党的文艺战士
第三节 创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第四章 应当恢复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文学"多面手"形象
第二节 对其价值的再探讨
第三节 分析研究情况及失落的原因
附录
宋之的创作目录
宋之的研究书目及文章
宋之的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宋之的剧作的悲剧色彩[J]. 张莹. 凯里学院学报. 2007(02)
[2]小说的影像阐释及其意义解读[J]. 李红秀.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3]论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的政治化[J]. 张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4]论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英雄化[J]. 张健. 戏剧艺术. 2002(06)
[5]试论李健吾喜剧的深层意象[J]. 张健. 文学评论. 2000(03)
[6]论中国三十年代的悲剧创作[J]. 张健.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1999(01)
[7]抗战戏剧思潮的形态观念[J]. 李江. 艺术百家. 1998(04)
[8]历史与现实——论中国现代历史剧创作的三种倾向[J]. 陈军. 戏剧文学. 1997(08)
[9]试论宋之的的戏剧创作[J]. 路则省. 河北学刊. 1985(06)
[10]之的不朽——《宋之的选集》代序[J]. 夏衍. 新文学史料. 1984(01)
博士论文
[1]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D]. 冯昊.山东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曹禺戏剧的成就[D]. 刘海微.东北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24205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现有文学史对宋之的的"暖昧"叙述
第一节 曾经的文学史地位
第二节 忽视与遗忘的现状
第一章 感应时代,对"急就章"作品的辩护
第一节 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
第二节 集中而深刻的矛盾冲突
第三节 表现形式的创新
第二章 多方面的创作源泉与出发点
第一节 当时的评价与受到的关注
第二节 时代的号召与激励
第三节 鲁迅的教诲与影响
第三章 "左翼"的传统与发扬
第一节 背景与文坛
第二节 党的文艺战士
第三节 创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第四章 应当恢复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文学"多面手"形象
第二节 对其价值的再探讨
第三节 分析研究情况及失落的原因
附录
宋之的创作目录
宋之的研究书目及文章
宋之的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宋之的剧作的悲剧色彩[J]. 张莹. 凯里学院学报. 2007(02)
[2]小说的影像阐释及其意义解读[J]. 李红秀.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3]论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的政治化[J]. 张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4]论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英雄化[J]. 张健. 戏剧艺术. 2002(06)
[5]试论李健吾喜剧的深层意象[J]. 张健. 文学评论. 2000(03)
[6]论中国三十年代的悲剧创作[J]. 张健.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1999(01)
[7]抗战戏剧思潮的形态观念[J]. 李江. 艺术百家. 1998(04)
[8]历史与现实——论中国现代历史剧创作的三种倾向[J]. 陈军. 戏剧文学. 1997(08)
[9]试论宋之的的戏剧创作[J]. 路则省. 河北学刊. 1985(06)
[10]之的不朽——《宋之的选集》代序[J]. 夏衍. 新文学史料. 1984(01)
博士论文
[1]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D]. 冯昊.山东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曹禺戏剧的成就[D]. 刘海微.东北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24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2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