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日本战俘形象
发布时间:2021-06-12 07:20
中国抗战文学涵盖了多种文体并有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它一直都是学界重视的领域。就日本形象研究而言,关于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日本侵略者形象的研究比较多,然而对于日本战俘形象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篇论文主要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分为七个部分系统探讨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日本战俘形象,重点研究战俘形象产生背后的政策与文化方面的深层原因。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研究现状入手提出抗战文学中日本战俘形象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确立本文的研究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为形象学相关概念。首先对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进行界定,明确当代形象学研究的关键在于探讨“他者”与“自我”的互动性;其次,简述“社会集体想象物”概念。正是因为对日本战俘形象的正面书写与当时中国社会对日本人形象的一般书写截然相反,从而显示出战俘形象的特殊性,于是本文认为研究日本战俘形象有其特殊的意义。第三部分为历史语境。明确抗战文学日俘形象集中出现的时代背景。第四部分探讨“他者”,即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日本战俘形象。主要对抗战文学作品中日俘形象的描写进行梳理,从系统的梳理中见出中国作家笔下日本战俘形象的双重面貌。第五部分探讨“自我”,即创造...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2 比较文学形象学相关原理
2.1 形象学定义、范畴和方法论
2.2 “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
2.3 “社会集体想象物”
3 历史语境
3.1 抗战时期对日本人形象书写高潮的出现与发展
3.2 抗战时期对日本战俘形象书写的集中出现
4 “他者”: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日本战俘形象
4.1 顽固自负的侵略者——“未改变”的日本俘虏形象
4.1.1 “鬼子”:抗战文学中的日本军人群像
4.1.2 林语堂《日本俘虏访问记》中“未改变”的日本战俘们
4.2 思念故乡的哭泣者——战场上的日本军人形象另一面
4.2.1 以群《听日本人自己的告白》中日本军人的家信
4.2.2 周立波《敌兵的忧郁》中日本士兵与战俘的忧郁
4.2.3 适越《人兽之间》中日本兵的人性一面
4.3 追求和平的革命者——自愿投诚的日本兵形象
4.3.1 老舍《大地龙蛇》中雪夜投诚的马致远
4.3.2 谢冰莹《梅子姑娘》中反战的空军驾驶员中条
4.4 感化教育的改造者——成为反战斗士的日本俘虏形象
4.4.1 杜埃《俘虏审问记》的西仁智雄
4.4.2 沈起予《人性的恢复》中的植木军官
4.4.3 天虚《两个俘虏》中的 XX 四郎
4.4.4 丁玲《河内一郎》中的河内一郎
5 “自我”:创造日本战俘形象的“主体”
5.1 作为形象创造者的作家
5.2 作为注视者的读者
6 探究产生日本战俘形象背后蕴含的政策与文化因素
6.1 日本战俘形象产生的政策因素
6.1.1 日本的侵略战争政策与日本反战人士的斗争
6.1.2 中日截然不同的对敌战俘政策
6.2 日本战俘形象产生的文化因素
6.2.1 “他者”民族文化性格的两重性
6.2.2 “主体”思想的两重性
6.2.3 “他者”形象与“自我”的互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毛泽东的民间外交思想及其当代发展[J]. 黄开洁.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2]师者与他者——鲁迅笔下日本形象之镜观[J]. 陈力君. 学术月刊. 2010(07)
[3]论抗战文学中的日本军人形象类型[J]. 靳明全,金安利.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0(02)
[4]日军战俘政策历史述论[J]. 王铁军. 社会科学战线. 2010(06)
[5]郁达夫早期小说中日本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蕴及其根源探析[J]. 罗舟,詹志和.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6]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考略[J]. 杨竞. 历史研究. 2009(01)
[7]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推进抗战文学研究[J]. 陈青生. 抗战文化研究. 2007(00)
[8]百年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演变研究[J]. 刘舸. 中国文学研究. 2006(04)
[9]战俘文学的人性荷载[J]. 袁丽华.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5)
[10]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J]. 苏永前.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 2005(03)
博士论文
[1]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 马宁.吉林大学 2009
[2]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 张志彪.兰州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老舍文学”中的异国形象[D]. 武菲菲.青岛大学 2010
[2]二战时期日军自戕现象探析[D]. 孙辉.曲阜师范大学 2009
[3]林语堂抗日语境小说研究[D]. 郑远新.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前期创造社小说中的日本形象[D]. 王茂建.四川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26190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2 比较文学形象学相关原理
2.1 形象学定义、范畴和方法论
2.2 “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
2.3 “社会集体想象物”
3 历史语境
3.1 抗战时期对日本人形象书写高潮的出现与发展
3.2 抗战时期对日本战俘形象书写的集中出现
4 “他者”: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日本战俘形象
4.1 顽固自负的侵略者——“未改变”的日本俘虏形象
4.1.1 “鬼子”:抗战文学中的日本军人群像
4.1.2 林语堂《日本俘虏访问记》中“未改变”的日本战俘们
4.2 思念故乡的哭泣者——战场上的日本军人形象另一面
4.2.1 以群《听日本人自己的告白》中日本军人的家信
4.2.2 周立波《敌兵的忧郁》中日本士兵与战俘的忧郁
4.2.3 适越《人兽之间》中日本兵的人性一面
4.3 追求和平的革命者——自愿投诚的日本兵形象
4.3.1 老舍《大地龙蛇》中雪夜投诚的马致远
4.3.2 谢冰莹《梅子姑娘》中反战的空军驾驶员中条
4.4 感化教育的改造者——成为反战斗士的日本俘虏形象
4.4.1 杜埃《俘虏审问记》的西仁智雄
4.4.2 沈起予《人性的恢复》中的植木军官
4.4.3 天虚《两个俘虏》中的 XX 四郎
4.4.4 丁玲《河内一郎》中的河内一郎
5 “自我”:创造日本战俘形象的“主体”
5.1 作为形象创造者的作家
5.2 作为注视者的读者
6 探究产生日本战俘形象背后蕴含的政策与文化因素
6.1 日本战俘形象产生的政策因素
6.1.1 日本的侵略战争政策与日本反战人士的斗争
6.1.2 中日截然不同的对敌战俘政策
6.2 日本战俘形象产生的文化因素
6.2.1 “他者”民族文化性格的两重性
6.2.2 “主体”思想的两重性
6.2.3 “他者”形象与“自我”的互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毛泽东的民间外交思想及其当代发展[J]. 黄开洁.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2]师者与他者——鲁迅笔下日本形象之镜观[J]. 陈力君. 学术月刊. 2010(07)
[3]论抗战文学中的日本军人形象类型[J]. 靳明全,金安利.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0(02)
[4]日军战俘政策历史述论[J]. 王铁军. 社会科学战线. 2010(06)
[5]郁达夫早期小说中日本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蕴及其根源探析[J]. 罗舟,詹志和.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6]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考略[J]. 杨竞. 历史研究. 2009(01)
[7]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推进抗战文学研究[J]. 陈青生. 抗战文化研究. 2007(00)
[8]百年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演变研究[J]. 刘舸. 中国文学研究. 2006(04)
[9]战俘文学的人性荷载[J]. 袁丽华.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5)
[10]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J]. 苏永前.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 2005(03)
博士论文
[1]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 马宁.吉林大学 2009
[2]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 张志彪.兰州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老舍文学”中的异国形象[D]. 武菲菲.青岛大学 2010
[2]二战时期日军自戕现象探析[D]. 孙辉.曲阜师范大学 2009
[3]林语堂抗日语境小说研究[D]. 郑远新.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前期创造社小说中的日本形象[D]. 王茂建.四川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26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26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