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

发布时间:2017-05-12 06:08

  本文关键词: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现代和后现代两种范式。两种范式在一系列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上有所冲突,因此形成了对立的理论立场和价值观。现代范式建立在启蒙精神的基础之上,强调普适价值和理性原则,彰显文学的语言审美功能;而后现代范式则更偏向差异性的价值观,更关注文学的政治意义。两种范式相互纠缠抵牾构成了文学理论的不和谐音。反思这一范式的冲突,如何超越现代/后现代的对立,探寻文学理论发展的未来路向,乃是当下理论界需要思考的难题。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关键词】文学理论 现代范式 后现代范式 范式转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从现代到后现代”(06AZW001)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20世纪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纪,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生产成果丰硕的世纪。迄今为止,人们发明了很多的说法来描述这个世纪。诸多表述中,也许波兰尼说法最为传神,一个the great transformation(大转型)的世纪。尽管波兰尼的这个说法是描述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文化的变革,但用来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3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姜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后现代转向[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5 韩庆祥;张艳涛;;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6 任丽梅;科学发展与科学共同体的体制创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张云昊;;从前现代到现代——共同体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9 马云鹏,吕立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与倾向——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设计者的访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10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龙扬志;;诗歌的“去编审”时代[A];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董振华;创新劳动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3 黄厚石;会展与城市[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4 章永辉;网络与人的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秀坤;传统与现代性的消长——论中国近代留学生的现代性特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春宇;人文主义在旅游规划中的对比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史晓明;刑法的契约解说[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8 王红艳;作为群体存在的农民工地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谢锦霞;现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曾文婕;我国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育梅;;从文学作品到文本[J];华章;2011年16期

2 张大为;;走向理论的深处——关于“元文论”的若干问题[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3 姜辉;;浅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向[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4 朱彦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刘福珍;;现象学与文学艺术略谈[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6 金博雅;;浅析鲁迅的文学翻译目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7 王本朝;;反思之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主持人语)[J];红岩;2011年S2期

8 江马益;;他性:文论范式转换的动力维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4期

9 王金龙;;试论文学概论之研究——以龚鹏程《文学散步》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邴波;;探索与拓展中的“文学概论”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建昌;文学理论三十年的知识演进[N];文艺报;2008年

2 陈诚;当代文学理论的辨析[N];人民日报;2009年

3 邢建昌;理论讲述的科学性问题[N];文艺报;2009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中;理论何为[N];文艺报;2010年

6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界限与可能[N];河北日报;2003年

8 记者杨阳;文学理论需要“拿来”更需要民族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石一宁;为文学理论“难题”寻“新解”[N];文艺报;2004年

10 ;专题:文学理论死了?[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4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6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10 耿荣清;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8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58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a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