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主体间性
本文关键词:论文学的主体间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在充分肯定主体间性理论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优越于主体性理论的进步性的同时,也看到了主体间性理论自身的缺陷,并指出了当前中国美学界、文学界对主体间性理论运用的几大误区。最后,在对“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术语作充分的解释的前提下,探讨了主体间性的出路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性不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分裂,而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内在统一”的结论。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主体—主体” “主体—客体” 超越性 交互主体性
【分类号】:I02
【正文快照】: 加世纪80年代,,中国发生了一场旨在反对由苏联传人的反映论文学理论的文学主体性的论争。这场论争,顺筱了客体性美学在中国的传统地位,肯定了文学的主体性,对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建立并巩固了主体性文学理论。然而,正当主体性文论方兴未艾之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贵清;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郑保章,梁海;主体间性与生态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11期
3 李利芳;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吴志芳;邱棠;;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制约中的能动[J];上海翻译;2007年02期
5 欧阳友权;;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4期
6 王凡录;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李咏吟;审美活动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谭晓丽;交互主体性:林译《黑奴吁天录》的整合逻辑[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林朝霞;;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J];学术月刊;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波锋;教育的审美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4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论体验式教学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智;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和实现路径[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郭宇程;《申论》写作主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克铭;法律解释的确定性寻求[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5 唐红兵;交往理性视阈中的审美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志华;网络文学主体论[D];河南大学;2007年
7 黄丽花;从视域融合过程看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D];中南大学;2006年
8 陈钦;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詹冬华;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胡秀丽;融合与冲突[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林;现象学运动中的交互主体性理论统观[J];长白学刊;1994年03期
2 倪梁康;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现象学:一个历史性的回顾[J];浙江学刊;1994年04期
3 周宏;试论孟子学说中的交互主体思想[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周宏;马克思恩格斯交互主体思想初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5 王振林;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评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6 龚群;论社会伦理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7 周宏;试论孔孟仁学中的交互主体思想[J];常熟高专学报;1999年03期
8 周宏,戚建良;孔子和荀子礼乐学说中的交互主体性思想探析[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1期
9 周宏;先秦儒家天人学说中的交互主体思想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政文 李洪波;寻找科学与人文的契合点[N];光明日报;2003年
2 郑保章 周文杰;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N];人民日报;2003年
3 张培英;主客体关系与科学发展观[N];河北日报;2004年
4 张海峰;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教育理念[N];科学时报;2004年
5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王振林;现代性的哲学视域[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怀君;人伦背景下的交往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劲;论人的主体性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2 林定忠;胡塞尔现象学与审美主客体关系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
本文编号:359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5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