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与卢卡契
本文关键词:胡风与卢卡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胡风与卢卡契有着共同的美学信念,他们在同一时代、同样的思想背景下开始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追求。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本国的阐发者、实践者,都是自觉应用这一理论建构了自己的文艺思想体系。在他们各自活动的国度,他们的现实主义理论较之同时代人更具系统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三、四十年代一系列重大文艺论争中,都处于雄踞一方的特殊地位。这些论争涉及到文学理论、文学史、当代文学的广阔范围,然而根本问题、争论的焦点都是现实主义。由他们引起或卷入的文艺论争,远未因政治裁决而告终,它们不仅构成了这些国家(卢卡契——苏、德、匈牙利,胡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而且也是滥觞于五十年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现实主义讨论的新起点。这就构成了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必要性,这种比较的目的在于,从世界文学的广阔背景中重新估定胡风理论贡献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系博士论文《左翼文学思潮:中国与世界》书稿之一章,共分四节,要点如下: 1、胡风是卢卡契在中国最早的介绍者之一,三十年代末卢卡契在苏联受到批判时,胡风支持卢卡契。但卢卡契对胡风的影响仍然是十分有限的。“胡风师承卢卡契”的说法不免夸大了外来因素的影响,忽视了中国左翼文学理论自身内部生成的历史,这势必会淹没胡风文艺思想最重要的来源和独立的品格。 2、胡风与卢卡契的共同点在于强调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坚持继承和发展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摆脱了“拉普”的束缚。但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并非师承卢卡契,而是师承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3、胡风与卢卡契在对现实主义创作规律的认识上,代表了两种批评模式:主体性模式与客观性模式。对艺术的反映本质,胡风不同于卢卡契的是:(1)强调创作活动中,认识客体依赖于主体;(2)创作的目的是达到主客体的“融合”;(3)这一过程是主客体相生相克的矛盾斗争过程。主要分歧在对创作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估计,这也导致了他们批评方法上的差异。卢卡契推崇和实践的是从艺术客体出发进行批评的方法,摒弃从创作主体进行批评的方法和可能性。胡风批评方法的特点是从客体的联结程度出发进行批评,致力于提高创作主体自觉自主的创作能力。 4、胡风对创作主体精神活动规律的探讨丰富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他与卢卡契、布莱希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可以互相补充,整合,形成一个包括作品与现实、作品与作家、作品与读者三方面关系的完整的理论格局。因发表时篇幅限制,这里将第一节文字略去。
【关键词】: 现实主义作家 卢卡契 胡风文艺思想 现实主义理论 批评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主体 四十年代 布莱希特 文学理论
【正文快照】: 回顾三四十年代中苏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可以看出,胡风与卢卡契的思想共鸣不是偶然的,而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论出发点,他们都是从继承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起步开始自己的独立探讨的,承接传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比同时代的许多理论家都更大程度地摆脱了“拉普”和庸俗社会学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晓明;;胡风与卢卡契[J];文学评论;1988年05期
2 贺兴安;作为评论家卢卡契的得与失[J];江淮论坛;1990年02期
3 杨少波;;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论争——“卢卡契与布莱希特”论战述评[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9年00期
4 李益荪;总体性·形式·伟大的现实主义——卢卡契文艺思想漫议二题[J];当代文坛;1997年06期
5 范大灿;文学是历史的一部分——对卢卡契文学史观的评述[J];文艺研究;1985年01期
6 ;卢卡契文艺美学思想笔谈[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高明霞;卢卡契文艺审美形态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汪培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初探(上)[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01期
9 赵宪章;论卢卡契文艺学的“总体性”方法[J];江汉论坛;1986年04期
10 章国锋;卢卡契美学思想的哲学前提与方法论基础[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牧;;艺术和审美,铸就完整之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春青;;“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新课题[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孟凡君;;简论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黄裳裳;;论文学的日常性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陈定家;;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朱晶;;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叶廷芳;百花竞艳的时代[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陆梅;文学和科学怎样兼容?[N];文学报;2001年
3 南 帆;作家 请慎用非正常死亡说事[N];中国艺术报;2005年
4 丁国强;底层体验与文学理想[N];人民法院报;2001年
5 王旭烽;关于民族精神和艺术品格的思考[N];文艺报;2002年
6 金永兵;文学理论史的书写方式[N];文艺报;2004年
7 丁国强;底层体验与文学理想[N];学习时报;2005年
8 谭旭东;电子媒介时代文艺的新变与发展[N];学习时报;2009年
9 杨和平 熊元义;文艺批评亟须摆脱之弊[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樊柯;走向文化社会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晨阳;比较视野中的卢卡契与胡风文艺思想[D];扬州大学;2003年
2 张丽君;卢卡契的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顺安;卢卡契论作家创作[D];郑州大学;2004年
4 杨博;从表现主义之争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形式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颜研生;作为一种“生产”存在的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伦杰;卢卡奇文艺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红岩;卢卡奇总体性思想下的现实主义[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8 覃平;文学,因选择与社会“和”而“不同”而活着[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左少峰;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法[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金惠y,
本文编号:385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855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