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
本文关键词: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伊格尔顿认为,文学作品是结构与事件、事实与行动的统一体。作为整体的文学传统与外在的社会历史既对立又交织,这不仅仅是某一给定的客观现实和文学作品对其的反映,而是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以特定的形式策略在世界中的出场。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应针对对象和本质,而应针对事件和策略。伊格尔顿希望人们尽快摒弃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无谓对立,并对反思与信念、理论与实践、自律与他律等一系列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展开新的思考。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理论 文学 事件 伊格尔顿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课题“当代美国实用主义文学观研究”(13YJC75101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一、理论之后:在反思与信念之间特里·伊格尔顿2003年出版《理论之后》一书,让人记起他作为英国批评家的身份,后者给人的印象是,不管可以多么理论,他们心里总认为理论(在伊格尔顿这里大体等同于文化理论)不是那么重要的东西。①伊格尔顿的“判词”是:“文化理论允诺我们它要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汤拥华;;理论如何反思?——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引出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6期
2 汤拥华;;文学理论如何实用?——以美国新实用主义者对“理论”的批判为中心[J];文学评论;2012年06期
3 汤拥华;;理论如何文学?——以乔纳森·卡勒理论观的调整为参照[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深林;;《集结号》:祛政治化社会现实的象征性反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2 李金辉;结构与历史的辨证——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3 李胜清;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周小娟;;《简·爱》空间策略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崔丽华;;从分歧走向融合——詹姆逊总体性思想探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任悦姝;任爱殊;;评毛姆作品《教堂司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6期
7 段吉方;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韩松;;詹姆逊现实性视域下的乌托邦思想[J];才智;2010年28期
9 张学祥;;拉尔夫·艾立森“脱俗”探源[J];长城;2010年08期
10 邢立军;;从文化与意识形态关系角度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救世理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2 陈越;;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吴宓的道德批评模式的现代价值——兼论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晋晋;;反符号学视野下的语词与形象——以詹姆斯·埃尔金斯的形象研究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2 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高来源;论人在经验世界中的超越[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5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6 黄善明;中国现代小说本体论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9 张艳芬;詹明信文化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3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彩云;试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清;詹姆逊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媛媛;王蒙的文学动机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7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阳;《李自成》发生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佳坤;论多克特罗的《拉格泰姆时代》中的新历史主义倾向[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戴维.洛奇,王晓群;向这一切说再见——评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1期
2 尹庆红;;“理论之后”的理论——读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王杰;徐方赋;;“我的平台是整个世界”——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幻象与真实——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幻象》[J];南方文坛;2001年06期
2 陈明华;浅析伊格尔顿的文艺价值观[J];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约翰·杜普雷;苏东晓;;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00期
4 唐岫敏;悲剧与现代社会——读伊格尔顿新著《甜蜜的暴力》[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5 金元浦;最近我看的书[J];中关村;2004年06期
6 王杰;徐方赋;;“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8年12期
7 尤娟;;伊格尔顿在后现代时代的文化批判[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尹庆红;;“理论之后”的理论——读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刘欣;;方法与洞见——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特征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王龙辉;;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的确立——论《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译 黎文;伊格尔顿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N];文汇报;2012年
2 编译 黎文;特里·伊格尔顿谈文学[N];文汇报;2013年
3 余亮;@马克思[N];东方早报;2011年
4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 盛宁;是起点还是终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姜华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21世纪仍然在场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马海良;悲剧:一个不能放下的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9 马海良(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文化的分裂与整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 李君如;为什么要重新讨论马克思“是对的”?[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5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晓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尤娟;伊格尔顿文化哲学思想的社会批判意义[D];山西大学;2008年
3 文剑;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论[D];西北大学;2009年
4 李丽杰;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帅;伊格尔顿“重建身体话语”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6 党霄羽;论伊格尔顿的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9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10 夏露;中文视野下的伊格尔顿[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992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