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
本文关键词: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经历了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坎坷,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我的研究工作才走上了正轨。在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对我自己来说,初步预见到对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作品进行“平行研究”的巨大可能性,于是将工作的重点由现代文学转向了比较文学。20多年来从事比较文学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深深感到如果我们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就必然处于21世纪人文精神的最前沿。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文学涉及人类的感情和心灵,较少功利打算,而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较多的共同层面,最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文化沟通,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以至武装冲突,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这种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正是未来比较文学的灵魂,也是一切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灵魂。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现代文学 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 跨文化 跨学科 文化沟通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记得1952年一个万物繁茂滋生的夏夜,我刚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第一次往谒王瑶先生,谈及我从先生学习现代文学史的意愿。先生说:“现代文学史是非常困难的,有些人和事和作品还没有定论;有些貌似定论,却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他点燃了烟斗,冷然一笑,“况且有时还会有人打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阿尔曼多·尼希,罗nI;作为“非殖民化”学科的比较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夫生;后殖民语境中的中国文学言说[J];长沙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2 胡燕春;;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缺憾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3 乐黛云;文化自觉与文明共存[J];开放时代;2003年04期
4 乐黛云;文化转型与文化冲突[J];民族艺术;1998年02期
5 谢天振;面对西方比较文学界的大争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1期
6 乐黛云;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唐健禾;;中西文化冲突与价值共融[J];天府新论;2007年04期
8 姚君伟;;归来兮,赛珍珠——试谈赛珍珠及其作品在当下语境中的意义[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0年00期
9 乐黛云;;西方的文化反思与新的中西相遇[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乐黛云;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J];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嘉娜;水彩与水墨[D];天津美术学院;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婷;;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之我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肖霞;;比较文学对日语教学的刷新及意义[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3 孙海英;;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4 袁荻涌;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吕超;;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6 皇甫晓涛;发展研究与中国比较学派——兼谈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宗旨与理论向度[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1期
7 王颖;;跨文化体系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新论[J];作家;2011年14期
8 季进;钱锺书比较文学研究的贡献与启示[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3期
9 季俊峰;杜吉刚;;跨文明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10 支宇;;异质比较:中外文论比较的新趋向[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耀昌;;“滑铁卢”意味着什么——跨文化、跨门类作品解读中的主体[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吴敏;;语言、文学、文化的互为载体关系研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3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王瑶;;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随想——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5 黄幼岚;;对曹禺、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罗明江;;英语阅读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7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张恒升;申继亮;;跨文化情境下创造力测验独特性维度计分的探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何洁;徐琴美;;中国和美国四个月婴儿生气情绪的比较[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刘曦;张建新;;项目功能差异在跨文化问卷分析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许川;李东生的跨文化旅行[N];经济观察报;2004年
2 向春玲;对跨文化经济交往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4年
3 邓艮;跨文化阅读:抛开概念的积木[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王晶;NEC的跨文化管理团队[N];经济观察报;2004年
5 上海 殷国明;跨文化:文化冲突更扣人心弦[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赵振祥 胡颖华;文化背景与大众文化的跨文化传授[N];文艺报;2004年
7 清华大学 王晓朝;跨文化变迁中的“存在”概念及其语言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关慧;培养跨文化的世界公民[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记者 高珊 通讯员 陈淼;郑州市北三环跨文化路立交桥通车[N];人民铁道;2006年
10 孙惠柱;跨文化戏剧的跨文化解读[N];文汇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金海;蒙古神话的文化解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5 刘杰;全球化境域中的跨文化管理[D];苏州大学;2003年
6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牛竞凡;对话与融合的艺术[D];复旦大学;2006年
9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陈玉珊;论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的中国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园园;正反馈效应下的昆德拉热[D];安徽大学;2007年
2 谌岍;国际化企业的跨文化团队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彭迪;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台资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井上博文;企业文化会超越国家文化吗?[D];四川大学;2005年
5 谢萍;小学英语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彭芸;中法葡萄酒跨文化构想[D];中山大学;2010年
7 汪冠林;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在中国的希望和挑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俊捷;汉英企业篇章的跨文化对比分析及山东企业篇章的英语翻译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金国红;《案例》:广州生力碑酒有限公司——成功的跨文化市场营销[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吕洁;论译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990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