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探究与文学理论的建构
本文关键词:文学性探究与文学理论的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学性不仅已经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构成了维护后现代状态的重要因素,而且可以促进文学理论范式的变革。对"文学性"尤其是跨学科的"文学性"探究,是文学理论既突破画地为牢又保持紧贴自身、从而摆脱当下危机的重要选择。
【作者单位】: 佛山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文学性 文化 文学理论 后现代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随着20世纪理论旅行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学对各学科的渗透,“文学性”不再成为文学的特有属性而成为众多理论的共性。于是,在当今的社会意识中,“文学性”不仅是一个形式主义的美学概念,也是渗透到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积极参与社会历史的生成发展、并成为诸多领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炫;非文学性的文化批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2期
2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俐俐;一个有价值的逻辑起点——文学文本多层次结构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衍柱;艺术的黄昏与黎明[J];东方论坛;2004年04期
3 周小仪;文学性[J];外国文学;2003年05期
4 叶青,熊江鹏;互联网与文学的未来[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5 马生龙;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概念之反思[J];晋阳学刊;2005年01期
6 李夫生;;批判“米勒预言”的批判——近年来有关“文学终结论”争议的述评[J];理论与创作;2006年05期
7 李松;走向后经典批评——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趋向的考察[J];理论月刊;2005年06期
8 徐欢;文学性的命运——当代生活世界的审美化呈现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胡鸿保,魏爱云;硬伤、时空错乱与审美符号——浅谈历史剧[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02期
10 张琳;;从“文学终结论”析文学困境之原因[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2 于林立;媒介性:后现代艺术的存在[D];山东大学;2005年
3 赵君;艺术彼在世界里的审美狂喜[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珍;宣言?抑或忧思![D];四川大学;2007年
2 谭德生;艺术的转折[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范翔宇;制度对理论的背叛——我国罚金刑适用范围之批判[D];四川大学;2004年
4 周永民;90年代中国文化批评[D];南昌大学;2005年
5 卢晓;艺术的终结与转型[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莉;试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7 孙琳;泛化与终结的双重变奏[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秦志敏;论争与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郭敏;隐蔽的成规[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嘉枋;文学性传记写作也应求实存实——暨与刘熊同志商榷[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2 ;当前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倾向[J];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2期
3 翁世荣;;关于电影文学的浅见[J];电影新作;1982年06期
4 王永宏;;加强纪录电影的文学性[J];电影艺术;1982年11期
5 竹亦青;《巴山秀才》的传奇性和文学性[J];当代文坛;1983年10期
6 郑会为;谈语文科的文学性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7 钟惦h,
本文编号:427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4273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