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理论

发布时间:2017-06-07 21:16

  本文关键词: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克里斯特瓦在巴赫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互文性"概念。随着克里斯特瓦思想的发展,"互文性"概念的理论内涵得到了充实和深化。在其论著《诗歌语言革命》中,克里斯特瓦将精神分析理论融入到"互文性"概念之中,将"互文性"视为重构主体意识、反抗社会规约的革命性动力。同时,"互文性"是"文本"概念的属性,是马拉美、洛特雷阿蒙等人创造的"诗性语言"的内在特征。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互文性 主体意识 文本 克里斯特瓦 诗性语言 意指过程 符号 巴赫金 语言革命 语言形成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一克里斯特瓦创造了“互文性”这一概念,并在其理论活动中反复重申。然而,一方面,克里斯特瓦并没有对“互文性”进行严格的界定,在她那里,“互文性”更多是作为一种描述性的概念出现的,而且往往与其他独具个人风格的概念如“诗性语言”、“多元逻辑”、“记号系统转换”等,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刘彦顺;妙玉新论——对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丁伯林;;反讽的经典文本:《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洪流;;从《鹿跳泉》看华兹华斯的生态主义思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尹莉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伊格尔顿政治批评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周海燕;;幻美的补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和丽伟;;爱与艺术的苦恼——试分析比较《诸神复活》与《道林·格雷的画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8 何李新;;《三色》中的后女性主义[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郭亮亮;;论刘呐鸥小说的想像性存在的现代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李幸;孙健;;简析女性主义文学批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傅星寰;;政治中人的“异化”——珂塞沃伊形象解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林杰;;闻一多诗学倾向的多元性与统一性[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秀芝;欲望书写时代女性身体修辞[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肖寒;革命的政治批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郑成志;自由诗理念变迁研究(1917-1937)[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旭;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D];山东大学;2008年

5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吕永林;个人化及其反动[D];上海大学;2008年

7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宋红岭;能指的漂移—近三十年文学中的“身体”书写[D];上海大学;2008年

9 李炜;中国大众文化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金瑶梅;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昕;互文视野下的“张腔”语言风格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徐梦真;柏拉图女性思想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兴永;波德里亚早期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宁非;普罗提诺美学思想中的神圣与世俗[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石晓芳;影像青春—九十年代以降大陆青春电影发展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蓉蓉;镜城之舞—论儿童文学的童年秘密叙事[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沈敏洁;当代新诗史上的多多[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林宁;论“文革”对鲁迅的接受[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新华;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红色经典”的改编[D];兰州大学;2008年

10 连小红;叙事时间与文本意义的生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企平;谈“互文性”[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2期

2 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3 赵静;互文性与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04期

4 李明;文本间的对话与互涉——浅谈互文性与翻译之关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6 李玉平;互文性批评初探[J];文艺评论;2002年05期

7 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8 祝朝伟;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王文忠;互文性与信息接收[J];中国俄语教学;1999年02期

10 罗婷;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J];国外文学;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梅红;;在互文性的指导下进行广告套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郝晋;;编辑主体意识的特征与作用[A];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1年会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熊锡源;;互文性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周敬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主体意识的新发展[A];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Ⅱ)[C];2003年

5 何键;;翻译整体主体意识浅析[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高春花;;由《诗经》看周代社会的主体意识[A];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余平;;论“文本间性”与习语的翻译——文化意象翻译研究之二[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继军;杨著;钮心忻;杨义先;;文本信息隐藏检测算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何菊文;巫成贵;;在情境中体验,在对话中享受[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宋东云;;中专生“读者主体意识”差之分析及对策[A];福建省第二届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平远;文本学研究的创新[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互文性:摄影文学的精髓[N];文艺报;2001年

3 温妮妮(作者单位:辽宁省委党校);保持民族的主体意识[N];辽宁日报;2003年

4 孙轶韬;编辑应充分发挥主体意识[N];通辽日报;2005年

5 林茨;“纪实”文本《百褶裙》[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李克杰;主体意识淡薄导致国人“旁若无人”[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7 江筱湖;文本好是最大的法宝[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8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张兵营;强化市场主体意识 提升职业教育发展[N];今日信息报;2005年

9 陕西省商洛中学校长 殷鉴;调整政校关系 唤醒“主体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南开大学 刘俐俐;摄影文学的互文性与阐释空间[N];文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元;主体意识的生成与扩张[D];吉林大学;2005年

2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富世平;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5 王萌;禁锢的灵魂与挣扎的慧心[D];河南大学;2003年

6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7 刘顺利;文本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曹海军;文本与语境:罗尔斯正义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为艳;互文性与“博尔赫斯”的双向阐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生辉;中国民事诉状中通过互文性对信息的有效呈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3 张天勇;理解与文本[D];苏州大学;2003年

4 郑杰;历史进程理论:爱,,责任和宽恕的重新确立——对托尼·库什勒的剧作《天使在美国》的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5 梁春丽;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意识[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庄秀芬;灵魂苏醒——论“五四”女性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D];延边大学;2003年

7 陈欣;论互文性在《洛丽塔》中的破坏性与建设性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8 王海霞;文学翻译理解过程——文本视界与译者视界的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苏松妹;文本与媒介:西游系列文本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徐文贵;《荒原》:互文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0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430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b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