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叙事学:叙事研究的认知方法
本文关键词:二十一世纪的叙事学:叙事研究的认知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叙事学以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向前发展。本文在以历时路径回顾梳理文学理论和叙事学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审视了文学研究的认知方法之于叙事学研究的影响。认知科学的崛起为叙事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直接促成了认知叙事学的崛起。认知叙事学的未来发展在于进一步整合多种认知方法,并以实证的方式对它们加以检验。尽管这种路径可能会加速叙事学、乃至文学研究的危机,但同时也可以见证一个新范式的产生。
【作者单位】: 弗莱堡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关键词】: 叙事学 认知方法 文学理论
【基金】:译者主持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十批面上资助项目(2011M501216)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之江青年课题”项目(11ZJQN051YB)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受语言学之影响甚深,引发文学理论浪潮的结构主义模式就源自索绪尔语言学和雅各布逊语言学。我们甚至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前的所有文学理论和语言学都是基于对“语言”(langue)的分析,或者说是对语言、文学或文本的系统分析,而不是基于对“言语”(parole)的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君强;降红燕;;在“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之间——读刘绍信的《当代小说叙事学》[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尚必武;胡全生;;经典、后经典、后经典之后——试论叙事学的范畴与走向[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3期
3 夏红星;;叙事学对于实现文学作品教学目标的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张建刚;“情节”略论[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降红燕;;在“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之间:读刘绍信《当代小说叙事学》[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6 翟恒兴;;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研究综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刘杨;;故事与小说的叙事学比较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徐强;;跨媒介叙事研究的范例——从《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看雅各布·卢特的叙事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9 陈巧茹;;浅析英美小说教学中叙事学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0年20期
10 傅修延;;叙事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2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4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5 刘军;关注文学理论的自觉性[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7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8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9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闵云童;探寻当代文学理论的深层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2 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李国华;结构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7 张沈安;先秦文论范畴生成土壤和来源的考察[D];辽宁大学;2008年
8 王晓阳;语言的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俞敏华;形式的表象与深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华进;云之话语,钟之逻辑:叙事学视域下的网络新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星迪;我国电视纪录片叙事情境的发展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江岩;中国当下电视新闻中“解释性报道”的叙事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芳;叙事背后的道德质询[D];吉林大学;2006年
4 张玲;日本平安朝日记文学中的第一人称叙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周培;电视新闻的叙事学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6 孙婧;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7 吴闻莺;深度报道的叙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李滔;叙事与符号的魅力[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吕萍;叙事与阐释:鲁迅小说及其电影改编[D];青岛大学;2006年
10 张倩;论《红楼梦》的季节叙事[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二十一世纪的叙事学:叙事研究的认知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7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497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