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皖人文学翻译初探
发布时间:2017-08-26 15:25
本文关键词:民国皖人文学翻译初探
【摘要】:民国皖人文学翻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学史书写的薄弱环节。它的形成与民国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又受到安徽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特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本文以大量文献资料为基础,以桐城派文学观念及“五四”文学思想在民国皖人文学翻译中的撞击、融合、嬗变为主轴,梳理出民国皖人文学翻译之历史、特色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翻译所做的贡献。 本文正文共分四章。绪论部分概括介绍本文研究的对象、思路、研究意义。第一章从宏观视角描述清末民初皖人文学翻译形成的时代背景,从微观视角对代表作家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文学翻译的动因、发展历史与特色,指出并强调桐城派文学观念对皖人文学翻译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梳理“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皖人的文学翻译主张,揭示“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安徽翻译群体的贡献,并研究桐城派文学观念与“五四”文学主旨的交融、碰撞;第三章描述1930年代皖人文学翻译的多样化状态,并分析“左翼”代表成员的文学翻译与传统文学和“五四”精神的疏离,阐释“自由主义”翻译家朱光潜、周煦良的翻译中来自“五四”精神的关注人生、关注艺术的文学思想,与深深刻印的桐城派文学气韵;第四章是介绍走向新中国的文学翻译才俊杨宪益,刘辽逸,并介绍“桐城气韵”、“‘五四’风骨”的久远影响。之后是结语部分,通过对全文的论述内容进行全面的回顾,阐明本文的理论意义及创新点,并为进一步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桐城气韵 “五四”风骨 民国皖人 文学翻译
【学位授予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046;K25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皖人文学翻译之前奏11-20
- 第一节 皖人文学翻译的兴起11-12
- 第二节 桐城文风与吴汝纶的文学翻译理念12-17
- 第三节 胡怀琛的《海天诗话》与“意译”17-20
- 第二章 “五四”:一个气势宏伟的开端20-33
- 第一节 《新青年》中的安徽翻译群体20-23
- 第二节 “五四”风骨之一:优美的白话翻译23-27
- 第三节 “五四”风骨之二:只译名家名作27-29
- 第四节 未名社:“直译”的文学名著29-33
- 第三章 1930 年代:背离与传承并存33-45
- 第一节 背离:党派性的翻译文学34-39
- 第二节 传承与发展之一:关注美,关注人39-41
-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之二:还是“信、达、雅”好41-45
- 第四章 走向新中国的皖人文学翻译45-51
- 第一节 杨宪益:“信、达、雅”的内涵推进45-47
- 第二节 刘辽逸:“左翼”文学翻译中的笃雅47-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昭新;皖籍作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汪方挺;;陈独秀翻译活动述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韩虎林;;陈独秀翻译思想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叶永胜;;陈独秀文学革命的践行者:陈嘏及其文学翻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陈福宇;;韦素园在20世纪早期的文学译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方习文;;五四前后皖籍文人的聚结与分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李海蓉;;探讨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分析《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英译版本[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8 李晖;试论冯梦龙的《桐城时兴歌》[J];东南文化;1989年01期
9 林伟民;左翼革命文学运动性质析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汪杨;;皖籍知识分子与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的安徽作者群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本文编号:742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74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