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翻译的困惑、目的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7-08-30 15:40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翻译的困惑、目的与对策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出版 走出去 翻译


【摘要】:翻译是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化与语言差异直接影响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接受程度,翻译过程无法脱离翻译的社会目的及其社会功能而进行。只有遵从翻译目的论,以国际文化认知和国际受众的接受程度为衡量标准,才能推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文学出版 走出去 翻译
【基金】: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基金青年项目“翻译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2012Q08)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球化背景下河北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发展策略研究”(编号SZ14129)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出版‘走出去’策略研究”(编号2014031210) 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大学出版社做大做强路径研究”(编号2014041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9;I046;G239.2
【正文快照】: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的英文译本就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连带整个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翻译问题也成为了媒体和学界关注的热点。无疑,文学作品在语言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传播,翻译占有重要地位。英文译本传播范围比中文原版更广,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捕捉读者的眼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东;张艳;;变通意识与国粹心态——葛浩文的文学翻译观解读[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贾燕芹;;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3 张艳;;双重的审美意识与变通的文学性——葛浩文翻译的艺术境界[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 吴峗;;陌生化和可读性的共场:《长恨歌》的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5 史国强;;葛浩文的“隐”与“不隐”:读英译《丰乳肥臀》[J];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01期

6 杨四平;;现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的国别关系研究——以欧美与苏俄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7 史国强;;葛浩文文学翻译年谱[J];东吴学术;2013年05期

8 赵枰;;改写理论视角下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09期

9 黄丹青;;阿来《尘埃落定》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J];当代文坛;2014年01期

10 郝俊杰;;王小波作品英译的译介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璧;博弈论视角下的重译者策略空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郑晔;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郑连忠;析取关系的语言表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骆忠武;中国外宣书刊翻译及传播史料研究(1949-197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鲍晓英;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光霞;从勒菲弗尔的操控论看葛浩文英译本《狼图腾》[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马丹丹;翻译中的交际伦理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朱寅竹;孟姜女的重构:苏童《碧奴》[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兰莉;畅销小说翻译中的文化操控及文化霸权[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5 周冰;改写理论视角下英译《狼图腾》中的文化操控[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红;葛浩文英文译作《狼图腾》中译者主体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郎慧瑛;从改写理论角度看葛浩文《狼图腾》的英译[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8 周爱莲;从勒弗菲尔的诗学操纵看《狼图腾》的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朱怡华;翻译家葛浩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龚艳萍;余华《活着》的英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川;“全球性”境遇中的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2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取向[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3 贾振勇;评《跨进新世纪的历程: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税海模;21世纪中国文学展望三题[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5 贾文毓;稳定数与中国文学[J];华夏文化;2001年02期

6 吴义勤;多元化、边缘化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价值迷失[J];南方文坛;2001年04期

7 李朝先;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视角——读《表现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天府新论;2001年03期

8 何绵山;试论《中国文学》教学课件的设计与稿本编写[J];天津电大学报;2001年02期

9 杨政;诸子散文对中国文学的负面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陈辽;模式化: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阴影[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国;;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症候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刘永丽;;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反城市话语[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刘勇;张露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自觉、自信与自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5)[C];2011年

4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5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节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6 栾梅健;;稿费制度的确立与职业作家的出现——20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7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佟宇;;从“反现代的现代性”到“文学中的历史”——评李杨新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9 葛红兵;;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西方化与世界化问题[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10 王飚;;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惊鸿;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N];文艺报;2003年

2 韩晓玲;《中国文学编年史》问世[N];湖北日报;2006年

3 记者 马璇;30年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开讲[N];深圳特区报;2008年

4 铁凝;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N];文艺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洪柏;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今日的中国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梁海;展现中国文学新气象[N];文艺报;2011年

7 记者田小满;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健;传播出去的中国文学已非原初[N];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刘勇 张露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自觉、自信与自强[N];文艺报;2011年

10 曹木静;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学的声音[N];中国质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裴毅然;五四-1930年代中国文学人性探论[D];复旦大学;2000年

3 哈赛宁;现代中国文学在埃及[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赵平;论权势权威型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5 严慧;1935-1941:《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D];苏州大学;2009年

6 陈桃霞;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南洋书写[D];武汉大学;2013年

7 宋炳辉;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意识[D];复旦大学;2004年

8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f ;面对失落的文明——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郑坚;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溯源[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启波;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对欧洲的接纳与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田文文;《中国文学》(英文版)(1951-1966)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3 徐巧灵;从改写理论看杨宪益与《中国文学》杂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艳丽;中国文学中的怨恨主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石峰;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6 赵强;返回“中国”:“体用”思维与“中国文学”发现自身的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苏永前;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D];兰州大学;2006年

8 林婷;论二十、二十一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生存背景[D];青岛大学;2004年

9 廖哲平;论21世纪初中国文学中的“狼”形象[D];厦门大学;2007年

10 严慧;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60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760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6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