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说译入译出风格的语料库考察
本文关键词:贾平凹小说译入译出风格的语料库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小说翻译 译入 译出 风格(文体) 文本呈现模式 翻译策略
【摘要】:本文以语料库为辅助,从形式数据统计、文本呈现模式和翻译策略三方面,对比贾平凹小说英译译入与译出文本的文体差异。研究发现:(1)形式数据统计方面,相对于英语原创小说,英语翻译小说使用词汇量大,译入文本词汇丰富程度显著高于译出文本;与同类原创文本相比,英语翻译小说文本信息负载量高,译入文本比译出文本信息负载量更高;(2)就文本开头的呈现模式看,贾平凹小说开头侧重于描写自然环境,而英语乡土主义小说偏好以人物作为故事切入点,这一点从实词使用可以看出;(3)从翻译策略上看,译入文本会调整原文语序以及添加明示性内容,而译出文本则忠实传达原作形式与内容。作者认为,一个文本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呈现模式差异是译者应当考虑的一个因素。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 小说翻译 译入 译出 风格(文体) 文本呈现模式 翻译策略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国地方作家作品英译的翻译文体研究——以贾平凹作品英译为个案”(项目批准号:11YJC740107)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1引言2群体译者风格(文体)考察的理据近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成为一个热点B a k e r(2000)提出了用语料库方法来话题(如陈岚,2008;胡安江,2010;谢天考察不同文学译者之间翻译风格的差异,称振,2011,2013;吴自选,2010,2012;耿之为“译者风格”。Baker以标准化类符-型符比强,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出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李文静;;中国文学英译的合作、协商与文化传播——汉英翻译家葛浩文与林丽君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2年01期
3 吴峗;;《浮躁》英译之后的沉寂——贾平凹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J];小说评论;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艳萍;;翻译文学的网状传播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建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出版传播及研究方法刍议[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3期
3 陈薇;;诺奖效应下中国新时期文学西方传播的译者取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4 张艳;;陌生的葛浩文与熟悉的葛浩文——葛浩文小说翻译艺术究指[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5 赵枰;;改写理论视角下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09期
6 王艳;;浅谈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阐释行为——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7 陈莉;;回顾与反思:国内典籍英译十年研究(2002-2011)[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彭萍;;中国文学与翻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刘一鸣;杨跃;;翻译伦理视阈下的文化“他者”研究——以葛浩文的英译本《丰乳肥臀》为例[J];东疆学刊;2014年02期
10 董凤霞;;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注释策略研究——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青衣》三部作品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郑晔;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赵征军;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骆忠武;中国外宣书刊翻译及传播史料研究(1949-197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鄢佳;布尔迪厄社会学视角下的译者葛浩文翻译惯习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鲍晓英;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7 陈澜;冷战时期《中国文学》(英文版) 诗歌选、译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艳萍;余华《活着》的英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帆;译介学视角下的《围城》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吴双;从风格标记理论看《浮躁》英译本的风格再现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郑慧娟;生态翻译学参照下的译者中心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曲夏瑾;改写理论视角下葛氏夫妇英译《尘埃落定》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王伟;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元英;改写理论视角下葛浩文夫妇《青衣》的英译[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晓云;戴乃迭英译文本中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李俏俏;语法隐喻视角下《沉重的翅膀》英译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10 代亚萍;自译和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广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季进;;当代文学:评论与翻译——王德威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5期
2 马琳;;“交流的无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传播困境与突围[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5期
3 杨静远;弗·伍尔夫至凌叔华的六封信[J];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03期
4 罗屿;;葛浩文:美国人喜欢唱反调的作品[J];新世纪周刊;2008年10期
5 潘文国;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志挥;[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李雪涛;[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军启;赵锦;;论贾平凹小说中对细节的重复叙述[J];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梁颖;;贾平凹审美追求的变迁[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张景超;;我看贾平凹的“热”[J];艺术广角;2010年02期
4 韩琳琅;;贾平凹小说神秘化现象探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徐勇;;现世的沉沦与飞升——评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带灯》[J];文艺争鸣;2013年04期
6 李云雷;;以“有情”之心面对“尖锐”之世——读贾平凹的《带灯》[J];小说评论;2013年04期
7 费秉勋;论贾平凹[J];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01期
8 雷达;;模式与活力——贾平凹之谜[J];读书;1986年07期
9 ;揭开当代文学“怪杰”奥秘的力作——《贾平凹》简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10 费秉勋;生命审美化——对贾平凹人格气质的一种分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红军;;贾平凹小说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樊宪雷;;硕士论文提要:贾平凹长篇小说中叙事技巧的流变与创新[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小林;《带灯》与贾平凹的文字游戏[N];文学报;2013年
2 李星;贾平凹《老生》:山水不老 人情弥新[N];文艺报;2014年
3 刘新征;贾平凹小说的情绪基调与人物世界[N];文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一部乡村忧患之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古炉》争鸣备忘录[N];文学报;2012年
6 兰州大学文学院 海晓红;文学人类学视域中的贾平凹研究[N];山西党校报;2012年
7 健涛;如此“不实”的贾平凹“纪实文学”[N];文学报;2013年
8 马平川;从“清风街”到“兴隆街”[N];文艺报;2008年
9 林文;贾平凹小说研讨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6年
10 郭洪雷;给贾平凹先生的“大礼包”[N];文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穆罕默德·阿里;城乡文化冲突——以贾平凹创作为个案[D];复旦大学;2010年
2 刘一秀;传统与现代的纠结[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驰;贾平凹小说的西北乡土文化气息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长敏;贾平凹创作研究评论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娜;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贾平凹小说传播与影响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杨勇;论新世纪贾平凹长篇农村题材小说的叙事艺术[D];西南大学;2015年
5 严雪迪;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美学思想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欢;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评论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7 刘素敏;乡土意味[D];伊犁师范学院;2015年
8 贾s钛,
本文编号:868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86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