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元理论视域下《觉醒》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主人公的成长之路之比较
本文关键词:行动元理论视域下《觉醒》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主人公的成长之路之比较
【摘要】:《觉醒》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两部颇为相似的小说,均在写作完成后不久受到非议,继而被禁止出版数十年。但是一时的非议掩不住真实的价值,最终两部作品均跻身世界经典文学之列。埃德娜和康妮,分别是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也均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她们二人同样是出身上流社会的年轻女性,同样被束缚在没有爱情没有生命的婚姻生活里,饱受社会和家庭对女性的限制,渴望改变,向往自由,并且勇敢的去改变原本死气沉沉的生活。她们勇于摆脱原有的家庭桎枯,寻找新的爱情和生活。尽管两人对自由的解读有不同之处,但是她们的起点是相同的,她们的目的是相似的。然而她们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埃德娜绝望的跳海而死,而康妮却满怀希望等待着未来的幸福生活。 行动元理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分别为“主体”、“客体”、“发送者”(“权力”)、“接受者”、“帮助者”、以及“反对者”。“发送者”意味着介入,在一些情况下是不合适的,这时“发送者”由“权力”充当。本文从上述六个方面分析埃德娜和康妮的成长之路,通过两人的对比得出两位人物结局不同的原因。两人的成长之路非常相似。开始厌倦社会,继而奔向自然,最终回归社会。大自然的自由自在在她们的心里埋下了追求自由的种子。埃德娜是一个孤独的战士。她清醒的认识到作为社会独立个体人的需求,坚持不懈的追求自我。但是她缺乏如何实现自己梦想的认识,陷入毫无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考虑结果的泥沼。她不善于也不知道如何向别人求助,她渴望得到爱却不知道如何爱别人,其成长之路鲜有人出手帮助,她有不少的反对者,却只有寥寥无几的帮助者。而康妮,最初在死气沉沉的生活中默默忍受,在父亲和姐姐的帮助下才渐渐的开始改变。并逐步摆脱父亲和姐姐的影响,成为一位有思想并考虑周详的女性。她渴望爱并知道如何爱别人,她大胆的突破了社会制约,但是她了解社会制约并有意识的回避打破限制所带来的风险。她得到了许多的帮助者和较少的反对者。埃德娜回避“权力”,她勇敢而又冒险,其做法很多为社会所不容许;而康妮却敢于直面“权力”,,康妮在社会面前有一些胆怯和害怕,但却敢于直面传统的制约。事实上,觉醒之后的埃德娜就像一个孩子,一味地想要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渴望孩提时代的自由自在,却不考虑实现的途径等现实问题。并且,埃德娜所处的克里欧社会是一个封闭的、拒绝改变的社会。它的习俗不容挑战。最终,埃德娜在“权力”的压迫和深深的孤独中失去希望。而康妮所处的英国社会正处在变革之中,许多新思想开始出现。最初的康妮生活在丈夫父亲姐姐的关怀之下,最后她逐渐清晰了自己的存在,并机智地为自己回归社会做了一些符合社会规则的安排,从而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关键词】:成长之路 行动元 原因 埃德娜 康妮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0-03;I106.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7-8
- Abstract8-10
- 摘要10-12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2-24
- 1.1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 (1899) and its critical reception12-16
- 1.2 D.H. Lawrence’s Lady Chatterley’s Lover (1928) and its critical reception16-20
- 1.3 The theory of the actantial model20-22
-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22-24
- Chapter 2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dna and Connie24-38
- 2.1 Nature: the symbol of freedom24-29
- 2.1.1 Sea: the source of Edna’s freedom25-27
- 2.1.2 Woods: the source of Connie’s freedom27-29
- 2.2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of Edna and Connie29-38
- 2.2.1 Edna: brave and adventurous29-34
- 2.2.2 Connie: timid and tactful34-38
- Chapter 3 Edna’s and Conni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38-52
- 3.1 The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members38-42
- 3.1.1 Edna’s family: little understanding38-40
- 3.1.2 Connie’s family: much understanding40-42
- 3.2 The relationship with friends42-47
- 3.2.1 Help from Adele Ratignolle, Mademoiselle Reisz and Doctor Mandelet43-45
- 3.2.2 Help from Mrs. Bolton and Duncan Forbes45-47
- 3.3 The relationship with lovers47-52
- 3.3.1 Edna and Robert: unbalanced love47-50
- 3.3.2 Connie and Mellors: mutual support from each other50-52
- Chapter 4 Convention: The Obstacles of Edna and Connie52-60
- 4.1 Creole community: lingering in the past52-56
- 4.2 British convention: starting to change56-60
- Chapter 5 Conclusion60-64
- Bibliography64-68
- Publication on Academic Journal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庄藩;美国影片《心中怀念的地方》[J];世界电影;1985年01期
2 韩捷进;觉醒、独立及离家出走──试析娜拉、埃德娜和乔安娜[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欧荣;肖邦《觉醒》中人物的象征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刘锋;;《觉醒》:女性主义的意识觉醒[J];山花;2011年18期
5 刘新民!210098;凯特·肖班及其《觉醒》——《觉醒》译后随感[J];中国翻译;1999年05期
6 金莉,秦亚青;压抑、觉醒、反叛──凯特·肖邦笔下的女性形象[J];外国文学;1995年04期
7 吴娟;个人细微的声音——评《觉醒》[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闫晓茹;;为自由而死——埃德娜觉醒历程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芳华;顾燕华;;不会报晓的公鸡[J];故事大王;2009年Z1期
10 闫晓茹;苏兰芳;;埃德娜与狂人:两个孤寂的灵魂——《觉醒》与《狂人日记》跨文化比较[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林林;;The Analysis of Mary's Development in The Secret Gard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oaden-and-Build Theory[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惠红利;;Symbols of Entrapment and Freedom in The Awakeni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Allan Snyder FRS;;What makes a champion is a Champion Mindset[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4 黄颖思;;重建和谐——《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红全;;The Carnival in Black Women's Libera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lor Purple Based on Bakhtin's Carnival Theory[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6 王小航;;母性的枷锁——读凯特·肖班的《觉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林峰;;从生态哲学角度解读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The Conversion of a Radical—Dorothy Day and The Catholic Social Thought[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9 山胁直司;;世界政治的新发展与全球本土化公共哲学的角色(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10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房琳琳;发展创意产业,中国准备好了吗?[N];科技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卢晓彦;康妮雅展示居家艺术[N];中国纺织报;2009年
3 马通丹;康妮雅 展示美与智慧的居家艺术[N];中国服饰报;2009年
4 商报记者 邓琳;中国发展创意产业应有效利用创意链效应[N];北京商报;2007年
5 邓琳;中国成为创意产业第三大出口国[N];北京商报;2007年
6 晓雯;康妮雅 欲把危机变契机[N];中国服饰报;2009年
7 张瑞君 殷建红 杨文海;项目管理在“康妮雅”的应用[N];中国财经报;2002年
8 李永敬;美国乒乓球队前国手康妮:“美中人民都对生活有美好追求”[N];解放军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韩竞;精品不会被淹没[N];中国纺织报;2006年
10 CBN记者 冯迪凡;康妮卸任的这一天[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为民;《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三部文稿中性描写的差异与表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俊梅;保罗·斯各特的《拉吉四部曲》中的帝国空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敬南菲;出路,还是幻象:从《应许之地》、《店员》、《美国牧歌》看犹太人的美国梦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丁礼明;劳伦斯现代主义小说中自我身份的危机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周洁;安·达菲诗歌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陈英;毁灭、建构与超越:苏珊·桑塔格虚构作品中死亡疾病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武娜;库切小说中的他性表征与伦理重构[D];河南大学;2010年
10 秦俊红;对中篇小说《饥饿》中女性主义特征的及物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丽华;行动元理论视域下《觉醒》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主人公的成长之路之比较[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何庆华;拉康式的主体之死与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丁晓贤;“幸运的堕落” “悲剧性的崛起”[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傅兴丽;黑人女性的觉醒之旅[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赵永乐;《觉醒》中女性人物的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牛晓晓;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笔下的“新女性”[D];河南大学;2010年
7 费娟;对《伯格的女儿》中主人公罗莎·伯格的身份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孙秀娜;《风暴眼》女主人公的心理分析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宏;[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83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883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