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封面女性刻板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00:02

  本文关键词:封面女性刻板形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封面女性 杂志 刻板形象 大众媒体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卡罗林·凯奇以1895年至1930年,出现在美国杂志封面上的七十五幅经典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大众媒体如何塑造理想化的封面女性,进而呈现出女性刻板形象。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媒体行业空前繁荣,时尚杂志种类激增,然而,我们依旧能从今天的封面上感受到这种“刻板形象”的存在,是何种原因支撑刻板形象得以延续至今,在今天封面上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上述思考成为我研究的起点。 本文中,针对大量封面女性形象样本,笔者从身份类型、形象塑造、身体特征三个角度入手,通过样本比对、数据分析及访谈求证,逐步厘清了类同化、模式化的刻板形象,在杂志封面上有增无减,愈演愈烈这一现象本身以及其背后的成因。 刻板形象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大众媒体在其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依照传统的性别观念及女性审美标准,媒体重复制造着理想化的完美女性形象;在更深层面上,这些高度模式化的刻板形象作为女性美的典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女性群体审美价值标准,以致对其自我社会身份的呈现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封面女性 杂志 刻板形象 大众媒体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06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8
  • 引言8-9
  • 第一章 封面女性形象背景梳理及样本的确立9-15
  • 第一节 刻板形象的缘起9
  • 第二节 女性形象出现于期刊杂志封面的背景9-11
  • 第三节 样本的选择及规模11-15
  • 第二章 样本女性气质形象分析15-23
  • 第一节 身份类型15-16
  • 第二节 形象塑造16-19
  • 第三节 身体特征19-23
  • 第三章 气质特征整合及成因分析23-28
  • 第一节 样本女性气质特征整合23-24
  • 第二节 “理想化”女性形象的媒体营造24-25
  • 第三节 封面刻板形象的回应——创作实践25-28
  • 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1
  • 附件31-37
  • 致谢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稂晓燕;;把鸡当宠物养[J];女性天地;2009年06期

2 焦国标;;农民的两个刻板形象[J];雨花;2003年09期

3 张素娣;;沉默的“他者”——解读《飘》的黑人文化认同[J];名作欣赏;2011年15期

4 蒋虹;;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通俗小说——浅论阿瑟·阿萨·伯格的推理小说[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孙冬苗;;刻板形象的解构与英雄形象的重构——试析汤亭亭作品中的华人形象[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6 刘晓洁;;看不见的女人——《看不见的人》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刘葵兰;历史是战争,写作即战斗——赵建秀《唐老亚》中的对抗记忆[J];国外文学;2004年03期

8 卢婧洁;《甘加丁公路》:解构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刻板形象[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3期

9 吴新云;;压抑的符码 权力的文本——美国黑人妇女刻板形象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10 熊伟;;跨文化交流中的自我东方化[J];学习月刊;2009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鑫;;从中性现象看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塑造的影响[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斐;;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身份建构——金斯顿《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的后殖民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尚云英;;华裔美国女性身份的重构策略——论《女勇士》的中国文化改写[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欧阳云玲;;大众媒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径分析——以广州垃圾焚烧事件报道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冬梅;;大众媒体不能“科普失语”[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徐剑;蒋宏;;上海专业科技传播人才的现状与发展策略[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众媒体与西部开发[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9 刘洋;;中国手机媒体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A];2007年中国通信学会“移动增值业务与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郭飞;;大众媒体对学术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比较两种文化与科学大战[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希光(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媒介2003[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石平萍;多样的文化 多变的认同[N];文艺报;2003年

3 哲学所 孔明安;西方大众传媒研究概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黄薛冰;危机、流言与公众恐慌[N];科技日报;2003年

5 湖北 王学成;剖析大众媒体及经济心理[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朱苏力的困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7 本报记者 江湖;大众媒体兴盛下的文学批评[N];文艺报;2002年

8 周文翰;网络时代:艺术家的“自我媒体化”[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康健;大众传媒依然是品牌传播的好选择[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10 赵辉(作者单位: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关于对弱势群体报道的思考[N];各界导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卓;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社会性别身份建构[D];苏州大学;2006年

3 朱骅;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复旦大学;2010年

4 刘克东;趋于融合:谢尔曼·阿莱克西小说主题发展轨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彭启贵;九十年代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种族性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6 刘林;民主和大众媒体互动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7 曹怀明;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思奇;贝尔·胡克斯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何威;网众与网众传播[D];清华大学;2009年

10 聂静虹;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大众媒体功效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瀚文;封面女性刻板形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2 郑晓梅;解读美国华人刻板形象的演变[D];东北大学;2009年

3 卢婧洁;论赵健秀作品中对华裔男性刻板形象的解构与华裔男性主体意识的重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胡琴;试论女性在媒介中的地位和角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于晓霞;汤亭亭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刘志凤;从刻板形象走向复杂与多元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转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许婕妤;九十年代美国广告中女性刻板形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尹成岩;颠覆与重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珊;从赞扬到辱骂: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众文化中的犹太母亲形象变迁[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侯燕;《唐老亚》对华裔美国人形象的建构[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14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14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9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