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剖析汪榕培英译《牡丹亭》
发布时间:2017-09-26 07:10
本文关键词:从文本功能的角度剖析汪榕培英译《牡丹亭》
【摘要】: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了全新的视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以对等为中心的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不同,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的目的视为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开始从功能的角度审视翻译的过程。其中对功能翻译理论做出巨大贡献的四位代表人物分别是:凯瑟琳娜.莱斯、汉斯.费米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克里斯蒂安.诺德。其中作为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创始人莱斯,在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功能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模型,同时根据德国心理学家Karl Buhler的语言功能理论,划分了三种文本类型,即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操作型文本。莱斯认为文本是翻译的基础,针对不同功能的文本,不同的翻译目的及文化因素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国的古典戏剧明清传奇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其中汤显祖的《牡丹亭》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从诞生起到现在一直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语言吸引着世人的眼球。这部剧作里含有大量的文化典故,历史人物,谚语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 在莱斯文本功能理论的指导下,并回顾了中外对戏剧翻译的研究的现状,本文从汪榕培的《牡丹亭》译本入手,选取了典型的译例。本论文首先讨论的是翻译目的,目标语读者并在此基础上对源文本的主题、内容、前景预设、文本结构、词、句、超音节特征等一系列文内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类型的划分需要考虑那几方面的因素?二、什么样的翻译方法策略能够更好适用于中国古典戏剧这类特殊文本的翻译?三、文本功能理论是否能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提供一些很好的指导原则? 研究发现,汪译本强调文本的的表情功能,在再现剧本的内容,主题,传递语言形式之美这几方面都堪称完美,在翻译中他采取了音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多种方法,,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的但其译作中对大量的文学典故,历史人物都采取了欠额翻译,在文化对等上仍有缺失。同时戏剧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表演性的特点并没有突出。同时研究也表明,翻译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论文仅仅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从一个新的角度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文本功能 戏剧翻译 牡丹亭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3-5
- 摘要5-9
- 1. Introduction9-13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9-10
- 1.3 Research Questions10
- 1.4 Research Methodology10
- 1.5 Thesis Structure10-13
- 2. Literature Review13-21
- 2.1 Drama and Drama Translation13-14
- 2.1.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s of Drama13
- 2.1.2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Drama13-14
- 2.2 Studies on Drama Translation14-17
- 2.2.1 Studies of Drama Translation in China14-16
- 2.2.2 Studies of Drama Translation abroad16-17
- 2.3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eony Pavilion and Its Translations17-19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s of Peony Pavilion19-21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21-31
- 3.1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21-26
- 3.1.1 Text Typology and Textual Functions23-24
- 3.1.2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24-26
- 3.2 Integrated Theoretical Model26-28
- 3.2.1 A Translation-oriented Model of Textual Functions26
- 3.2.2 Translation Brief26-28
- 3.3 Drama Translation in the Textual Function Perspective28-31
- 4. A Case Study of the Peony Pavil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ual Function31-47
- 4.1 Text analysis of the Peony Pavilion31-36
- 4.1.1 Translation Aim31-32
- 4.1.2 Readership32
- 4.1.3 The Intra-textual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32-35
- 4.1.4 Translation Problems35-36
- 4.2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Peony Pavil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ual Function36-47
- 4.2.1 Undertranslation36-38
- 4.2.2 Rhyming38-42
- 4.2.3 Transliteration42-43
- 4.2.4 Amplification and Omission43-44
- 4.2.5 Free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44-47
- 5. Conclusion47-49
- Acknowledgements49-51
- Bibliography51-55
- Appendix55-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法理;评汪译《牡丹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12期
2 郭著章;谈汪译《牡丹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8期
3 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4 张政;文化与翻译——读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随想[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季国平;;“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诸版《牡丹亭》杂记[J];中国戏剧;2006年04期
6 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年03期
本文编号:922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22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