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元散曲词汇英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哲学视野下的元散曲词汇英译研究
【摘要】:元散曲词汇记载着元代独特的社会生活风貌,反映了元代的时代精神。它兼有通俗诙谐与绮丽典雅的双面取向,正是这两种取向的紧密结合使得元散曲形成了别具一格、雅俗共赏的风格。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活动,应该紧紧围绕元散曲的这种语言态势来展开。本文以许渊冲英译的《元曲三百首》为蓝本,比照国内外其他八位译者的元散曲翻译成果,选取38个元散曲词汇,依据其翻译中的难点,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类与分析,并提出初步的翻译策略。在寻求解决元散曲词汇对翻译造成的困难的方案时,以三大哲学传统对翻译的启示,对元散曲进行了相关考察及批评,论文即因此分为三章。本文认为,翻译的过程实为意义的转换过程,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开放性的复杂过程。第一章结合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概念,对元散曲中的普通名词、文学意象以及俚语俗词的英译进行探讨,并进而指出,对于这种双语系统中能够对应上的词汇类别,译文的视域应该尽量向原文作者的初始视域靠近,实现理想的视域融合;第二章将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运用到模糊延异性词汇——叠词、隐喻修辞以及古今异义词的英译中,解构主义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性受到怀疑,但是本文认为,对于上述三种极具模糊、延异性词汇的英译,运用解构主义倒是可以完成较好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我们鼓励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积极创造性,在译文中发出自己的、不同于作者的声音,从而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共生”。第三章则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器”概念出发,追踪元散曲中的专有名词、译语空缺词汇及非等值词汇的英译,指出,对于在双语系统词汇意义转换中有冲突和矛盾的词汇,译者首先应该突破母语中所设置的“社会过滤器”对于自己的抑制,创造出原味十足的译文,如此译文,才有可能让读者也解除“社会过滤器”对自身的抑制,从而理解到独具汉民族风味的元散曲。 笔者希望依据哲学的三大传统体现元散曲词汇的语言特点及差异,引发专家学者对于构建哲学视野中的元散曲词汇英译体系的关注。
【关键词】:元散曲 词汇 翻译 哲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8
- 第一节 元散曲英译及词汇研究综述10-15
- 第二节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15-17
- 第三节 选词标准17-18
- 第一章 元散曲词汇英译之视域融合18-38
- 第一节 普通名词的解释19-25
- 第二节 文学意象的重构25-31
- 第三节 俚语俗词的再现31-38
- 第二章 元散曲词汇英译之词义解构38-49
- 第一节 叠词意义模糊39-44
- 第二节 隐喻修辞多义44-46
- 第三节 古今意义延异46-49
- 第三章 元散曲词汇英译之“过滤”破除49-66
- 第一节 专有名词的翻译50-55
- 第二节 译语空缺的填补55-62
- 第三节 非等值词汇的处理62-66
- 结语66-68
- 参考文献68-70
- 后记70-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张德让;;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李润桃;;“奴”的文化蕴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康锦屏;元散曲语言的审美特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5 刘桂兰;;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五象建构——《元曲一百五十首》的英译解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6 孙帮根;;辜译《元曲一百五十首》赏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吴礼敬;;元散曲英译中的文体学意识——从曲名英译谈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吴礼敬;;元散曲英译:回顾与展望[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李惠敏;;伽达默尔理解观中的视界融合翻译思想探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周维杰;英语语义场新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连江;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伟;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翻译中的文本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戴颖;翻译过程中意义的哲学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志e,
本文编号:928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2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