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接受美学与后结构主义“读者观”的异同
本文关键词:论接受美学与后结构主义“读者观”的异同
【摘要】: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主要理论家和后结构主义者都向传统的文论观念提出质疑,关注被传统研究忽略的地方——"读者"。两者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持不同的意义观,他们的读者观也存在诸多重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读者的阅读方式、存在方式以及与作者的不同关系之上。接受美学理论家坚持一定程度上的意义的确定性,属于自笛卡尔、康德以来的现代哲学和文论的系统,而后结构主义者则属于一个全新的话语体系,成为席卷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一环。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尧斯 伊瑟尔 巴特 读者观
【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4HQ015)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批评范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体现在其理论关注焦点的变化上。自浪漫主义运动之后,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对象是作者,直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与“作者”相对应,作为文学活动重要一环的“读者”,还只是理论家们偶尔涉及的对象,完全是“作者”的陪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天道;;中国古代美学之自然审美意识[J];天府新论;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孙甜甜;;论《聊斋志异》的“戏言生事”叙述模式[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3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5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李书琴;钱宏;;试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典籍翻译策略之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储小燕;;儿童文学图画书的“格式塔”式阅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陈逢丹;;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刘敦萍;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同胜;;关于《水浒传》误读误解问题的探讨[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4 吴文虎;黄桂萍;;草根文化浪潮里的声像本质——播客社会文本的意义解读[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彦哲;韦华;;读者的需要和水平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试谈毛泽东的接受美学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肖建荣;;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他批评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初探[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万莲子;;池莉与潘诺娃日常写实小说的文化魅力[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叶桐;;新文学传播中的开明书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10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治红;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茶馆》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锺陵;;论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汪正龙;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3 张树萍;王翔敏;;论沃夫尔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4 朱刚;;伊瑟尔的批评之路[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1期
5 钱雯;;论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本体论——以《虚构与想像》为对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金元浦 ,周宁;文学阅读—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伊瑟尔审美反应理论述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7 朱刚;不定性与文学阅读的能动性——论W·伊瑟尔的现象学阅读模型[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03期
8 朱刚;论沃·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J];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03期
9 朱刚;从文本到文学作品──评伊瑟尔的现象学文本观[J];国外文学;1999年02期
10 达达ZEN;;杰伊瑟尔梅尔——抱羊羔的小女孩[J];世界博览;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正龙 (南京大学)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虚构与人类生存[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静;伊瑟尔本文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刘丽娟;伊瑟尔本文观的作者之维[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妙玲;伊瑟尔阅读审美响应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炅颢;伊瑟尔阅读理论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5 东雪;论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本观[D];湘潭大学;2011年
6 尹鑫海;伊瑟尔的“游移视点”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7 毛懿茵;跨越阐释的鸿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9 杨喜旺;“空白”与意义未定性理论辨析[D];河北大学;2011年
10 张思理;论伊瑟尔文学人类学视域中的“人的可塑性”思想[D];湘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28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2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