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化再现视角下许渊冲及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16:09

  本文关键词:文化再现视角下许渊冲及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诗经 文化再现 英译本 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经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奇葩,而《诗经》可以说是其中最绚丽的一朵。在国内历经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后,《诗经》在五世纪前半叶被传播到了日本;明清时期,又被传入西欧地区;从十九世纪开始,《诗经》开始了在美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它的魅力。《诗经》在海外的传播经历的这一个曲折且又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其译本越来越多样化,其译文也越来越细致。而《诗经》的翻译在国内的出现相对较晚且版本也相对较少。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诗经》的英译本,因此将从欧美国家的众多《诗经》英译本中选取一个相对典型的代表。最早将《诗经》完整地翻译成英文的英国传教士兼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的英文版The She King将作为国外《诗经》英译本的范例。而国内最早完整翻译《诗经》的许渊冲所翻译的Book of Poetry将作为国内英译本的范例。 现有的针对《诗经》本身及其英译本的论文不在少数,但是主要都从美学、生态翻译、译者主体性等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使用的是白靖宇教授在他的《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所阐述的“文化再现,,这一理论。文化再现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出现的时间较晚,相关资料及实践分析并不多见。白靖宇教授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提出了文化再现的翻译原则。他认为,文化再现,首先指再现原语文化特色,其次指再现原语文化信息。总的来说,文化再现这一翻译原则体现了翻译的性质和任务,翻译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语际转换再现原语文化,其实质是交流文化信息。只有再现出原语文化信息,翻译才有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文化再现的角度出发,对詹姆斯·理雅各和许渊冲的两个不同版本的《诗经》英译本进行对比,着重分析两个译本中对于颜色词(例如红色、黄色、白色、绿色等)、动物(例如鱼、鹿等)、植物(例如花草中的葛、桑叶等,树木中的台、莱、桑、杨、杞、李、栲、杠、枸、楔等)、服装(象服、翟衣、展衣、绁袢等)等意象的翻译上的差别,探讨哪一个译本在翻译时更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文化,以此来做出一个评判。 最终,本文将从对比分析的结果中,探讨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研究表明,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使用着不同翻译策略的翻译家,翻译出来的作品难免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总结两译本可知,詹姆斯理雅各作为早期的一名英国传教士,他的翻译目的主要在于他的传教事业,试图通过翻译中国典籍来熟悉中国文化,以此更好地在中国传播基督教义。他的翻译不重视原文的诗学价值,因此在翻译中不考虑原文的韵体形式,翻译策略上也是偏向于僵硬的直译以及大量的音译。而许渊冲作为中国文学界一名重要的翻译家,他翻译《诗经》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到国外,让国外的读者也能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因此在他的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全部采用韵体形式,并且更多地使用意译法和增译法,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诗的韵律美和形式美,并且尽可能地再现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许渊冲的译本比理雅各的更好地再现出了原语的文化信息,实现了交流文化信息的目的。
【关键词】:诗经 文化再现 英译本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9
  • Contents9-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8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3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3-16
  •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6-18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8-29
  • 2.1 The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18-19
  • 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19
  • 2.3 Culture Reappearance19-24
  • 2.3.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Reappearance19-22
  • 2.3.2 The Difficulties and Misunderstandings of Culture Reappearance22-24
  • 2.4 The Basic Approaches of Cultural Reappearance24-29
  • 2.4.1 Literal Translation24-25
  • 2.4.2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25-26
  • 2.4.3 Conversion26
  • 2.4.4 Liberal Translation26-27
  • 2.4.5 Phonetic Translation27-29
  • Chapter 3 Survey of Shi Jing and its translation29-42
  •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hi Jing29-33
  • 3.1.1 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29-31
  • 3.1.2 Its Main Idea and Significance in China31-33
  • 3.2 Survey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Shi Jing33-35
  • 3.2.1 English Versions in China33-34
  • 3.2.2 English Versions Abroad34-35
  • 3.3 Previous Study on Shi Jing's Translation35-37
  • 3.4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37-42
  • 3.4.1 Xu Yuanchong's Book of Poetry37-39
  • 3.4.2 James Legge's The She King39-42
  • Chapter 4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e Reappearance i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42-56
  • 4.1 Colors42-47
  • 4.1.1 Red42-44
  • 4.1.2 Yellow44-46
  • 4.1.3 White46
  • 4.1.4 Green46-47
  • 4.2 Plants47-50
  • 4.2.1 Flowers and Grasses48-49
  • 4.2.2 Trees49-50
  • 4.3 Animals50-52
  • 4.3.1 Fish51
  • 4.3.2 Deer51-52
  • 4.4 Clothes52-56
  • 4.4.1 Xiang Fu53
  • 4.4.2 Di Yi53-54
  • 4.4.3 Zhan Yi54
  • 4.4.4 Xie Pan54-56
  • Chapter 5 Conclusion56-60
  • 5.1 Significant Findings of this study56-58
  • 5.1.1 Different Purposes of Translation56-57
  • 5.1.2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on57-58
  • 5.2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58-59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59-60
  • Bibliography60-6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慰;在学科的交汇点上——读《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3期

2 李玉良;理雅各《诗经》翻译的经学特征[J];外语教学;2005年05期

3 潘琳;;比较宗教学的先期实践——理雅各与《中国之信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洪捷;岳峰;;浅议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佛国记》译本[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5 段怀清;;理雅各与儒家经典[J];孔子研究;2006年06期

6 陆振慧;吕程;;论理雅各《尚书》译本文学风格的再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岳峰;周秦超;;理雅各与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中风格与译者动机及境遇的关系[J];外国语言文学;2009年02期

8 姜燕;;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阐释[J];孔子研究;2009年02期

9 姜燕;;理雅各《诗经》英译本所绘夏商周三代社会图景[J];齐鲁学刊;2009年06期

10 黄青秀;;从《礼记》中介词“以”的翻译看理雅各灵活的译风[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慧林;;“经文辩读”中的信仰和责任——以理雅各关于“以德报怨”的译解为例[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2 岳峰;;理雅各与中国古经的译介[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3 胡佳乐;;理雅各《论语》英译中的话语与意识形态分析[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4 杨慧林;;理雅各之“道”与艾略特之“言”:语言理解中的文化互释[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栗(书评人);阐释者理雅各[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2 许渊冲;无友不如己者[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革新;力传新声于异邦[N];北京日报;2008年

4 子雨;西方文坛与作家的新节目[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吴莉苇;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古代真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姜燕;理雅各《诗经》英译[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陆振慧;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理雅各《尚书》译本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3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东波;《论语》英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陈可培;偏见与宽容 翻译与吸纳[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单平;《孟子》三种英译本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理雅各《孟子》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曾洁;论理雅各《道德经》译本的翻译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方;理雅各对《诗经》的翻译与阐释[D];北京大学;2011年

4 陈琳琳;理雅各英译《孟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诗贻;从《诗经》翻译看理雅各诗学观的转变[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曾文;操控论视角下理雅各《论语》英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滕锐;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8 宋钟秀;理雅各英译《礼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郑丽钦;与古典的邂逅:解读理雅各的《尚书》译本[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张松;操纵理论视角下的理雅各《孟子》英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30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30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0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