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女性主义阅读理论的历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23:39

  本文关键词:女性主义阅读理论的历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女性主义阅读 历史研究 抗拒式阅读 性别差异


【摘要】:女性主义阅读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在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政治背景和读者中心论等学术背景下产生。女性主义阅读理论旨在讨论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读者的意识及她们与所读之物的关系进而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女性主义阅读以女性经验为支点,以抗拒、质疑父权制文本为姿态,从阶级、性属、历史、心理等各个角度,剖析造成妇女文学在历史上、在父权制文本中“沉默”和“失声”的真正原因,将女性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文本活动。尖锐地指出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遍及工作、家庭、语言甚至文本活动,揭示了迫使女性读者沦为男权同谋的深层根源,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独特的阅读方法论。 本文共有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研究的是女性主义阅读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第二次女权主义政治运动为女性主义阅读理论的产生起到了助推作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读者反映批评以及之后学术界出现的学科间互相融合的趋势,都为女性主义阅读理论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另外,该部分还对论文中将会用到的各种相关批评术语作一个界定性的说明,方便行文。 第二部分对女性主义阅读理论进行历时性的考察。通过打破国别界限,整体观照各个派别观点,对女性主义阅读理论的发展作历时性的梳理。指出妇女阅读经历了从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到成熟期,从不自觉地认同式阅读到经验性阅读、抗拒性阅读、性别阅读、关怀阅读、建构性阅读的发展。 论文第三部分对女性主义阅读理论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女性主义阅读理论虽有多重积极意义,但还存在着由于性别单一化、语言障碍和不加节制的感性所导致的理论建构含糊不清等问题。笔者指出可以通过超越性别意识、修正父系语言和不过分依赖女性经验来解决上述问题。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阅读、写作、文学史的重建为重要研究对象。阅读部分是拥有最多受众群体、影响最迅速、见效最快的,故推广女性主义阅读,,其范围之广作用之大是可以预见的。总之,对女性主义阅读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指导女性的写作活动,完善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理论,而且对西方文艺理论界的发展也不容小觑,当然,更多的是能够为妇女的思想解放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能够提供一个新的解读作品、解读人生、解读生活、解读世界的视角。
【关键词】:女性主义阅读 历史研究 抗拒式阅读 性别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2
  • 一、女性主义阅读理论的背景研究12-18
  • (一)女性主义阅读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12-14
  • (二)女性主义阅读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14-16
  • (三)女性主义阅读理论相关术语界说16-18
  • 二、女性主义阅读理论的历史考察18-44
  • (一)萌芽期:女性主义阅读理论的先声18-21
  • (二)发展期:清算父权制文本21-30
  • (三)繁荣期:探寻女性文学传统30-37
  • (四)成熟期:开创“性别”阅读37-44
  • 三、对女性主义阅读理论的评价44-51
  • (一)女性主义阅读理论的积极意义45-47
  • (二)女性主义阅读理论存在的问题47-51
  • 注释51-52
  • 参考文献52-55
  • 后记55-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马睿;在读者与文本之间——女性主义阅读理论的追求[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张文东,王东;论文学阅读中的审美心理需要[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3期

5 冯黎明;;文学接受与阅读主体[J];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03期

6 易佩荣,严双伍;《第二性》的时代背景、哲学倾向及其相关学术争论[J];法国研究;2002年02期

7 杨莉馨;;“标出那新崛起的亚特兰蒂斯”——简评《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十九世纪文学想像》[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1期

8 魏天真;后现代语境中的女性主义:问题与矛盾[J];外国文学;2005年05期

9 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后结构主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10 许宁;韩丹;;从符号学到女权主义——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后现代理论述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本文编号:961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61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1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