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变译”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23:51

  本文关键词: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变译”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目的论 变译理论 翻译目的 翻译策略 《浮生六记》


【摘要】:沈复以其家居生活和浪游见闻为内容写成的《浮生六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浮生六记》以其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凄美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林语堂先生。于是,在几经修改后,林语堂版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于1935年问世,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在当时的英国引起轰动。该译本彰显了林语堂高超的翻译技巧。一直以来,国内外的学者从文化差异、语言风格、译者主体性等不同角度对林译《浮生六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细读该译本,可以发现其中充满了增译、编译甚至改写的现象,这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被认为是“不忠实的”,可是该译作却在当时的英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是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为解释这种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目的,译者可以根据预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读者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基于此理论,本文探讨了翻译目的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出的各种决定和采用的各种策略产生的影响。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是为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为了娱乐西方读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手法,即“变译”的翻译方法。为了彻底地分析林译本中变译策略的运用,本文从译本中挑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对译本中的变译现象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为了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针对不同的语言文化现象,林语堂成功地采用了不同的变译方法,其中包括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其变译策略的运用既符合英文的语法和表达习惯,又在整体上保留了中国特色文化,这是该译本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所在,值得研究者和翻译爱好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目的论 变译理论 翻译目的 翻译策略 《浮生六记》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Introduction9-12
  • 1.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9-10
  • 2.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10-11
  • 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1-12
  • Chapter Ⅰ Literature Review12-19
  • 1.1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12-14
  • 1.2 Previous Studies on Lin Yutang's English Version14-16
  • 1.3 Lin's Translation Purpose, Theory and Strategy16-19
  • 1.3.1 Lin's Translation Purpose16-17
  • 1.3.2 Lin'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Strategy17-19
  • Chapter Ⅱ Skopos Theory and Translation Variation19-26
  • 2.1 Skopos Theory19-22
  • 2.1.1 Definition of Skopos Theory19-20
  • 2.1.2 The Three Ru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20-21
  • 2.1.3 Contributions of Skopos Theory21-22
  • 2.2 Translation Variation Based on Skopos Theory22-26
  • 2.2.1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22-23
  • 2.2.2 The Essence and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23-24
  • 2.2.3 Means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24-26
  • Chapter Ⅲ Variation Strategies in Lin's English Version26-49
  • 3.1 Techniques Based on Skopos Rule in Lin's Translation26-32
  • 3.1.1 The Amplification of Kinship Term and Festival26-28
  • 3.1.2 The Deletion of Addressing Terms28-29
  • 3.1.3 The Narration of Loose Sentences29-30
  • 3.1.4 The Adaptation of Region and Custom30-32
  • 3.2 Techniques for Coherence in Lin's Translation32-43
  • 3.2.1 The Amplification of Four-Character Phrases and Sentences32-37
  • 3.2.2 The Dele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Customs37-38
  • 3.2.3 The Edition of Conjunction and Compact Form38-41
  • 3.2.4 The Adaptation of Person Names and Measuring Units41-43
  • 3.3 Techniques for Fidelity in Lin's Translation43-49
  • 3.3.1 The Retainment of Proper Names44-45
  • 3.3.2 The Retainment of Measurements45-46
  • 3.3.3 The Retainment of Food and Dress Names46
  • 3.3.4 The Retainment of 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Others46-49
  • Conclusion49-51
  • Bibliography51-54
  • Acknowledgements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段自力;翻译目的论介评[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蓝红军;;文化杂合:文学翻译的第三条道路——兼评林语堂译《浮生六记》[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甘海鹰;英汉词汇对比与汉译英中的词汇翻译——兼评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5 葛校琴,季正明;人生态度取向与翻译的选择及策略——谈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刘丽芬,黄忠廉;编译的基本原则——变译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1年01期

7 黄忠廉;变译的七种变通手段[J];外语学刊;2002年01期

8 黎敏;;浅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9 高巍;文化差异现象在汉译英中的处理——兼评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10 黄忠廉;变译的性质及其宏观特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瑞娟;林语堂及其翻译艺术[D];郑州大学;2004年

2 陈爱明;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翻译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61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61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3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