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作品谁让谁更有趣
本文关键词:艺术家与作品谁让谁更有趣
【摘要】:纵观古今,留存历史的艺术家都会有一连串津津乐道的故事和文字记载,令人忘怀的伟大作品的创作者是独一无二的,生命逝去,艺术家们留下永恒的作品,是艺术家本人的性格及人生经验让作品千古流传还是作品本身说明一切?每一个艺术家都有他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跟他的作品本身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一定是把艺术品跟艺术家放在一起,一个是酒,一个是菜,这个时候艺术才变得有趣。如果只是单纯的看一件艺术品而评头论足是不能够理解一件艺术品的真正寓意,所能谈及的只能是价格。而了解了艺术家的生活和性格,再谈作品才是完整的。比如说一个杯子,它本身并不重要,做杯子时的心理历程是无法言传的,而且也是“养人”的。当你了解做这个杯子的是一个有趣的手艺人用心地做出来,并且在其中添加了情感因素和设计理念时,这个杯子就有了意义。这时就不仅仅单纯是一个杯子,而是一件艺术品。作品本身是无意义的,只是物化的呈现,当通过艺术家们的性格和丰富的经历结合作品去理解才具有启发性。人性的东西是最有穿透力的。人跟艺术相比,人要有趣的多。艺术是属于个人的,职业是属于社会的。而当今的艺术家并不是归隐山林的高人,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诞生去启发大众的思维方式、挖掘人性潜力的社会工作者,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要具备勤劳的品质,天时、地利、人和也是必须具有条件。大量的传世艺术作品存留世间,给人类输入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谈到艺术家与作品,是艺术家有趣还是艺术作品本身有趣便成为此篇论文要重点讨论的话题。本论文分为四章节分别从艺术家的性格及其生活创作的社会背景、生命轨迹中遇到的伯乐对其作品的影响,以及本人作为一名成长中的艺术家以自身的经历谈起作品背后的感受。
【关键词】:艺术家的性格 艺术作品 精神财富 个人经验
【学位授予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03
【目录】:
- 提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7
- 导言7-8
- 第1章 艺术家的性格8-11
- 1.1 艺术家型——用有形的作品展示丰富内心世界8-9
- 1.2 毕加索性格9-10
- 1.3 对未知的渴望构成了达芬奇传奇的一生10-11
- 第2章 谁是艺术家们的观众11-16
- 2.1 卡夫卡笔下的“饥饿艺术家”11-13
- 2.2 一只“死兔子”是最好的观众13-16
- 第3章 变更现实的环境,挖掘内在的艺术潜能16-24
- 3.1 大卫霍克尼的好莱坞之行18-19
- 3.2 草间弥生与约瑟夫的无性之爱19-22
- 3.3 奥基芙生命之花的园丁22-24
- 第4章 “逃离”之后的反思24-28
- 结语28-29
- 参考文献2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劳东燕;;自由的危机:德国“法治国”的内在机理与运作逻辑——兼论与普通法法治的差异[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黄肖嘉;;论卡夫卡小说《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的“微型对话”特征[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熊骄;;挣扎与妥协——以父子关系视角解读卡夫卡《地洞》[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4 何双;;卡夫卡式之我见——卡氏之独特信仰观[J];才智;2008年23期
5 杨国荣;;作品与现实中的双重性人格——论卡夫卡性格中的矛盾性[J];长城;2011年08期
6 王朝一;;鲁迅与卡夫卡死亡意识之比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张俊慧;;浅析《变形记》中的“变形”手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12期
8 刘坛;;叙述者的“含混”——对卡夫卡小说《判决》的叙事学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04期
9 李占启;;卡夫卡《城堡》多重解释之谜[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王建浩;;论《乡村医生》的拯救主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关士礼;师陀乡土小说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春平;惩罚与拯救[D];南昌大学;2010年
2 白海瑞;奔跑的竹子—论德勒兹的生成理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振波;中西文学宿命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张艳丽;论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现代性[D];暨南大学;2004年
5 朱亦春;“悖论”的天才[D];苏州大学;2005年
6 王建华;碎片:存在的证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淳;卡夫卡与阿伦特:犹太人·异乡人·现代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毛怀娟;中国传统文学与戏剧中的表现主义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吴晓燕;论犹太教神秘主义对卡夫卡创作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济红;叙述者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80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801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