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新批评”细读法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06:32

  本文关键词:“新批评”细读法中国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批评 细读法 文学批评 文学教学 中国化


【摘要】:“新批评”提出的“细读法”,因其“强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合理性以及符合对“文学本质论”的探讨的需求,一经传入中国,便引起了中国很多学者的注意,对中国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为中国的文学教学也提供了诸多启发和借鉴。本文从观照“细读法”出发,一方面,着重讨论“细读法”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及其在中国的变异,探讨为什么“细读法”在中国会出现变异,并以朱自清和钱钟书的文学批评实践为例论证细读法与考据相融合;以叶嘉莹的文学批评实践为例论证细读法与感悟相融合;以王富仁的文学批评实践为例论证细读法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相融合。另一方面,探讨“细读法”对中国文学教学的影响及在中国的变异,并以王先霈和王耀辉的文学教学为例论证细读法与文学理论教学相结合;以陈思和的文学教学为例论证细读法与文学史教学相结合;以孙绍振和王崧舟的文学教学为例论证细读法与中学阅读教学相结合;以潘新和的文学教学为例论证细读法与写作训练相结合。
【关键词】:新批评 细读法 文学批评 文学教学 中国化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绪论7-13
  • 第1章 新批评“细读法”中国化的历程13-18
  • 1.1“细读法”进入中国的首次浪潮(20世纪 20—40年代)13-14
  • 1.1.1 中国对外来事物的谨慎态度13-14
  • 1.1.2“新批评”派成员在中国传播“细读法”14
  • 1.2“细读法”在中国陷入低潮(20世纪 50—70年代)14-15
  • 1.2.1 文学批评奉行“政治标准”14-15
  • 1.2.2 文学理论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程式化15
  • 1.3“细读法”在中国重获新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15-18
  • 1.3.1 文学批评奉行的“政治标准”遭批判15-16
  • 1.3.2“细读法”的实践运用匮乏遭非议16
  • 1.3.3“细读法”符合“文学本质论”探讨的需要16-18
  • 第2章“细读法”与考据相融合18-29
  • 2.1 与考据相融合的原因18-19
  • 2.1.1 考据极具科学性和合理性18
  • 2.1.2 考据有助于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扩大读者的视野18-19
  • 2.2“细读法”与考据相融合的案例之一:朱自清19-24
  • 2.3“细读法”与考据相融合的案例之二:钱钟书24-29
  • 第3章“细读法”与感悟相融合29-35
  • 3.1 与感悟相融合的原因29-30
  • 3.2“细读法”与感悟相融合的案例:叶嘉莹30-35
  • 第4章“细读法”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相融合35-44
  • 4.1 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相融合的原因35-36
  • 4.1.1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文学批评家普遍采用的文学批评方法35
  • 4.1.2“细读法”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35-36
  • 4.2“细读法”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相融合的案例:王富仁36-44
  • 第5章 中国特色的“细读式”文学教学44-54
  • 5.1 将文本细读与文学理论教学相结合44-46
  • 5.2 将文本细读与文学史教学相结合46-48
  • 5.3 将文本细读和中学阅读教学相结合48-52
  • 5.3.1 将文本细读和还原与比较法相结合48-50
  • 5.3.2 将文本细读和互文参照与细读自己等相结合50-52
  • 5.4 将文本细读与写作训练相结合52-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61
  • 后记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翠爽;;“细读法”与中国语境下的细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4期

2 李林原;;用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分析杜甫《客至》[J];现代交际;2013年10期

3 魏双霞;;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如何体现“新批评”理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林璇菲;细读法之下的 The Main Deep[J];龙岩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5 王瑛;;理论、方法与实践——评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6 甘建民;细读法和钱钟书的微观批评[J];铁道师院学报;1990年04期

7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文鑫;“新批评”细读法中国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125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125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c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