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与禅境内涵之辨析
发布时间:2017-11-01 23:02
本文关键词:意境与禅境内涵之辨析
【摘要】:无论是中国古典审美的角度还是现代审美的眼光,意境与禅境始终是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两个重要概念。前者植根于传统中华文化的土壤,以道家作为思想根基,在多如繁星的文学艺术作品之中盛开出诸多大相径庭而又令人惊艳的花朵;后者则来源于外来佛教文明,经由中国传统的洗礼与融合,最终结出既具有本土个性又不失异域风情的果实。不可否认,意境与禅境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互渗影响。两者在魏晋的美学自觉时代产生合流,一方面由意境对禅境发生作用,使禅境由宗教性的概念向美学范畴的概念转化,产生禅的诗化现象;另一方面,禅境的宗教性审美也对意境产生了影响,有诗的禅化以及开拓了意境空灵化等现象。但同时,意境与禅境在这种互渗的基础之上,仍然是不同的两个审美概念。然而,意境与禅境之间的差异极为细微,在过去的相关论述中,往往将两者并置而论,不做明确的区分,而本文的最终落脚点便是要厘清两者的差异性。从源头上开始,两者就产生了分歧,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所重合,却仍然保持各自独有的姿态。意境始终贯彻着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至高境界“道”的追求,使得意境的美学范畴对于生命以及人类精神,甚至天地宇宙的探讨都深刻而丰富。禅境则无外乎一个“空”字,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禅境始终无法摆脱禅宗的宗教因素对其审美内涵的影响,因而禅境内涵的意义还是遵循佛家对寂灭的终极追求,也就是说禅境具有审美与宗教的双重属性。意境的追求落在道,是要求天人合一的意义丰厚,不断追寻意义并且超越意义,而禅境的重点落于空,虽由外向内转变,从本心出发,却是否定意义的态度,最终要求的是灭。意境以有为得,以艺术启发人的洞见,反观人生天地,得到精神的自由,做到“万物与我合一”的道家理想;禅境以舍为得,虽有艺术,实则抛弃艺术,包括人生宇宙都是空幻,是心之相,只有舍弃,不执着于外物,也不执着于内心,才能得寂灭,得涅磐,最终空无一物而自性清净。两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寻求对世界的终极解读,因此,意境与禅境不仅仅是两个不同的审美范畴,还是两种不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而通过两者之间细微差异的研究,可以更为清晰地反观中国传统美学构成的复杂性。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造就了文化的生命力,中国传统古典美学正是在差异和融合之中得到发展和升华的。
【关键词】:意境 禅境 差异 审美范畴 把握世界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绪论5-8
- 第一章 意境之探索8-15
- 第一节 意境之溯源8-13
- 一、意境之发生——道家老庄8-10
- 二、意境之合成——美的追求10-12
- 三、意境之提出——概念及内涵12-13
- 第二节 意境之辩说13-15
- 一、情景交融说13-14
- 二、典型形象说14-15
- 第二章 禅境之探微15-22
- 第一节 禅境之追溯15-20
- 一、禅境之滥觞——佛教禅宗15-17
- 二、禅境之引入——禅的中国化与诗的禅化17-18
- 三、禅境之体用——禅道与诗道18-20
- 第二节 禅境之辩说20-22
- 一、禅境即意境20-21
- 二、禅境是意境的前身21-22
- 第三章 意境与禅境之内涵辨析22-37
- 第一节 意境与禅境的相遇22-27
- 一、意境形成过程的禅佛语境22-25
- 二、意境和禅境的联系25-27
- 第二节 意境与禅境内涵之区别27-37
- 一、艺术之道:意境之“真”与禅境之“空”28-31
- 二、生命之道:返归自然与万法皆空31-34
- 三、天地之道:诗对思的无限把握与有限认定34-37
- 结语37-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明;禅境理念与境界话语的建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4期
2 王镛;;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姚鸣京山水画的禅境[J];美术观察;2006年10期
3 殷e,
本文编号:1128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128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