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合”理论视角下《活着》英译本研究
本文关键词:“杂合”理论视角下《活着》英译本研究
【摘要】:杂合指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相互交流融合之后产生的一种具有新的特质的事物。20世纪90年代,后殖民主义学者霍米巴巴(Homi Bhabha)将这一概念引入后殖民主义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翻译学者的关注。阿黛柏(Beverly Adab)和沙夫娜(Christina Schaffner)明确提出了杂合文本的概念。中国学者韩子满也将杂合概念引入到文学翻译研究中。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中必然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杂合的现象。所有译本都是以归化为主或以异化为主的杂合文本。杂合为翻译研究中归化异化之争提供了新的视角。《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曾荣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该小说由来自加州大学的白睿文教授译成英文,其译本自2003年出版以来在西方获得了较高的评价。本文从杂合的视角对《活着》英译本进行研究,分别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了该英译本中的杂合现象。通过研究发现,该译本既有英语的语言文化成分又保留了大量汉语的语言文化成分,表现出了明显的杂合特征。在翻译策略上,译者主要采用异化(音译,音译加注,直译和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再现了源语文本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同时,译者也适当采用了归化(意译,替代,省略)的翻译策略,确保译文的可接受性。此外,该论文还探讨了翻译中的杂合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翻译中适度的杂合,不仅能有效的传播源语的语言文化,丰富目的语的语言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还能抵抗文化霸权,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发展。
【关键词】:杂合 归化 异化 《活着》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10
- 1.2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s10
- 1.3 Research Questions10-11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1-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5
- 2.1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Hybridity13-15
- 2.2 Hybridity Theory in Translation15-17
- 2.2.1 Definition of hybridity in translation15-16
- 2.2.2 The inevitability of hybrid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16-17
- 2.3 Researches on Hybridity in Translation Studies17-22
- 2.3.1 Related researches in the West18-19
- 2.3.2 Related researches in China19-20
- 2.3.3 Relationship between hybridity and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20-22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Huozhe22-25
- Chapter Three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Huozh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ybridity25-41
- 3.1 Introduction to Yu Hua, Huozhe and Michael Berry25-26
- 3.2 Exploring Hybridity Phenomena in Michael Berry’s Translation of Huozhe26-41
- 3.2.1 Linguistic hybridity27-33
- 3.2.2 Cultural hybridity33-41
- Chapter Four Implications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Huozhe41-45
- 4.1 Spreading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e41-42
- 4.2 Enriching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42
- 4.3 Improving Cultural Balance42-45
- Chapter Five Concluding Remarks45-47
- 5.1 Major Findings45-46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46-47
- Bibliography47-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璐;;关于文化杂合时代翻译杂合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年75期
2 余美;翻译:面对文化杂合与文化失衡[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周雪;文化“杂合”现象与翻译策略[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余美;文化杂合与失衡背景下的翻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胡晓萌;;略谈杂合与归化/异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万明莉;;从英汉两种语言谈文化杂合对翻译的影响[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陈如心;许颖欣;;英译汉杂合语体的存在与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曾灏如;;文化“杂合”与翻译策略探析[J];成功(教育);2010年03期
9 卢澄;;《围城》中的杂合功能及其对翻译带来的挑战[J];钦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于航;;论英汉互译与文化“杂合”[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天翼;袁忠勇;;分级孔有机膦酸铝杂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对溶菌酶吸附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刘倚帆;夏溪;徐良;汪以真;;杂合肽LB-PG、CA-PG的分子设计及生物学活性研究[A];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腾;蔡跃鹏;;新型二维Zn-Er杂合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4 孙艳发;张爱忠;姜宁;赵平森;;杂合抗菌肽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与纯化[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林晓明;蔡跃鹏;;Ln-Ag杂合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结构及发光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C];2014年
6 连云阳;程元荣;;杂合NRPS-PKS的研究进展[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华东政法大学 肇旭;人兽杂合研究亟需立法规制[N];法制日报;2011年
2 雪梅;人猪杂合细胞暗藏杀机[N];医药经济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翻译杂合文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2 童小艳;论文学翻译中的杂合[D];中南大学;2009年
3 邓英凤;杂合:归化与异化的必然结果[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欣娜;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中译本的杂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汪杨文;混生杂合的普遍与差异[D];安徽大学;2011年
6 桂鹤;从杂合角度对比分析“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译本[D];湖北大学;2011年
7 梁月秋;论原文杂合的创造性翻译[D];暨南大学;2010年
8 曾灏如;翻译杂合现象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夏莉萍;翻译文学文本杂合的必然性及影响要素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卢立程;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中的杂合[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28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128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