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瑟尔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伊瑟尔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沃尔夫冈·伊瑟尔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本阅读活动中审美响应理论的提出。到了七十年代后期,伊瑟尔将理论研究的重点从阅读过程中的读者一端转向对文本生产的整个过程的关注,对文本中作者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其理论追求从微观的阅读活动如何获得意义扩展到对阅读行为本身意义的探寻。在考察了文学文本的各要素之后,伊瑟尔提出,虚构性是文学作品的最大特征,文学虚构不同于一般的虚构,它通过暴露自身的非真实来使文学获得存在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虚构激活了想象,想象使文学不必拘泥于外在现实的已有形态,使文本阅读毫不掩饰地逃离世俗、道德的束缚。虚构与想象的相互作用实现了文本中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共存和统一,同时又超越了这种统一,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境界。伊瑟尔认为,对于自由、超越的追求是人类的基本情性,虚构与想象在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搭起了桥梁,文学获得了历史洪流中的不变价值。本文借助于伊瑟尔本人的文学人类学著作以及现有的对其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伊瑟尔文学人类学思想的提出、基本内涵以及受到的质疑进行论述,挖掘其理论转向背后的原因和当代价值。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背景、选题来源和研究目的及意义进行概述,梳理了国内外对于伊瑟尔文学人类学思想的研究现状。主体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介绍伊瑟尔文学人类学的确立,主要是从伊瑟尔自身理论视角的转变以及与其他研究尝试的比较这两个维度来进行论述,发掘伊瑟尔文学人类学思考的承接性与独特性。第二章分别从虚构观、想象观以及虚构与想象的本体论地位三个方面对伊瑟尔文学人类学思想的基本内涵进行全面阐释。第三章则是对伊瑟尔在其文学人类学思想影响下的批评实践进行论述,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田园诗的分析论述虚构化行为在文学文本中的显现方式,二是通过对牧羊人形象的分析从双重化和总体性两方面对文学虚构化行为的人类学意味进行探讨。第四章着重对伊瑟尔的理论转向进行探究,从其阅读理论的困境、文学的危机及人类学“文化他者”的发现以及从微观到宏观的理论视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其理论转向既是对原有理论的深化和完善,也是对理论研究热潮的积极回应。之后进一步论述其理论转向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认为伊瑟尔文学人类学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面对文学危机以及“文化转向”的现实对文学本体意义的追问值得肯定。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伊瑟尔从接受美学转向到文学人类学,从微观阅读活动中的审美响应分析进而到宏观的文学本质以及意义追问,这与他本人对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化、体系化的理念相符,也与从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逻辑一致。他试图对文学本体意义做出解答,希望理论研究重心回到文学自身,为新时期的文学理论建设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正龙;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2 张树萍;王翔敏;;论沃夫尔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3 朱刚;;伊瑟尔的批评之路[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1期
4 钱雯;;论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本体论——以《虚构与想像》为对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金元浦 ,周宁;文学阅读—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伊瑟尔审美反应理论述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6 朱刚;不定性与文学阅读的能动性——论W·伊瑟尔的现象学阅读模型[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03期
7 朱刚;论沃·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J];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03期
8 朱刚;从文本到文学作品──评伊瑟尔的现象学文本观[J];国外文学;1999年02期
9 达达ZEN;;杰伊瑟尔梅尔——抱羊羔的小女孩[J];世界博览;2011年11期
10 李士军;;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汪正龙 (南京大学)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虚构与人类生存[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英;伊瑟尔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胡静;伊瑟尔本文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刘丽娟;伊瑟尔本文观的作者之维[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妙玲;伊瑟尔阅读审美响应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炅颢;伊瑟尔阅读理论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6 东雪;论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本观[D];湘潭大学;2011年
7 尹鑫海;伊瑟尔的“游移视点”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8 毛懿茵;跨越阐释的鸿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10 杨喜旺;“空白”与意义未定性理论辨析[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34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334098.html